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先賢蔡守愚的生平事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清風。
點閱率:3,365

晚明時期,泉州府同安縣盛傳金門「瓊林三蔡」的美譽。這「三蔡」指的是蔡貴易、蔡守愚和蔡獻臣三位先賢。
蔡貴易官至浙江按察司按察使(正三品),為一省之司法長官,主管一省的刑法之事,兼巡察,考核吏治,兼督學政,分管教育、文化之事;蔡守愚官至雲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從二品),為一省的行政長官,掌管一省的財政、民政,卒後贈通奉大夫;蔡獻臣官至光祿寺少卿(正四品),負責祭品、宮膳、筵席、蕃使宴席之事,後追贈光祿寺常卿(從三品),晉贈刑部右侍郎(正三品)。
其中,蔡守愚(1550-1621),字體言,號發吾,生于金門平林(即御賜里名瓊林),卒後與其妻許氏合葬于金寧鄉湖南村南郊坡頂,俗稱馬仔墓。墓園寬敞,整體保存完備。
他是蔡貴易的堂侄,蔡獻臣的堂兄弟,也是金門蔡厝(舊稱山兜)蔡復一的族親,曾經有一子過繼給蔡復一夫婦,因而互稱為同姓同宗兄弟。
查閱《明朝進士榜》,我們可以瞭解到,明神宗萬曆十四丙戌年(1586),他即登科高中殿試金榜二甲十三名,賜進士出身,初授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正六品),協助辦理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
在同榜的進士中,湧現出不少國家精英人物。例如,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明代文學家袁宗道(1560-1600),會試第一(即二甲一名),「公安派」的發起者之一,與其弟袁宏道、袁中道並稱為「公安三袁」,不愧為文壇上一時之翹楚。
又如,有泉州老鄉何喬遠(1558-1631),晉江人,傑出的方志史學家,編著《名山藏》《閩書》,流傳於世,為後人提供了頗有研究價值的地方史料。在《閩書》中記錄著一些與蔡守愚的相關事宜,亦是值得我們借鑒。
蔡守愚的一生已逾古稀,享年七十有二,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降生於世,歷經隆慶、萬曆、泰昌,于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仙逝。他一生大部分時間處在晚明時期的萬曆年間。
因此,我們不妨看看萬曆皇帝留下的遺詔,先瞭解一下晚明當時的歷史大背景,其詔原文內容如下:
朕以沖齡,纘承大統,君臨海內,四十七載於茲,享國最長,夫復何憾?念朕嗣服之初,兢兢化理,期無負先帝付託,比緣多病,靜攝有年,郊廟弗躬,朝講希御,封章多滯,寮采半空,加以礦稅繁興,徵調四出,民生日蹙,邊釁漸開,夙夜思維,不勝追悔,方圖改轍,嘉與天下維新,而遘疾彌留,殆不可起,蓋愆補過,允賴後人。
皇太子聰明仁孝,睿德夙成,宜嗣皇帝位,尚期修身勤政,親賢納諫,以永鴻圖。皇長孫宜及時冊立,瑞王、惠王、桂王各擇善地,令早就藩封。大小臣工,務協恭和衷,輔理嗣君,保刈王室,是皆朕惓惓之至意也。
內閣輔臣,亟為簡任,卿貳大僚,盡行推補。兩次考選並散館科道,俱令授職。建言廢棄及礦稅詿誤諸臣,酌量起用。一切榷稅並新造、織造、燒造等項,悉皆停止。各監犯俱送法司審釋。東師闕餉,宜多發內帑以助軍需。陣亡將士,速加恤錄。
喪禮遵舊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勿禁民間音樂嫁娶。親王藩屏為重,勿得擅離本國。各處總督鎮巡三司官,地方攸系,不許擅去職守。聞喪之日,止於本處哭臨三日,進香差官代行。衛所府州縣並官迸並光進香,詔告天下,成使聞知。(見《高陽集文》卷之十五)
這份遺詔讓後人看到了萬曆皇帝在彌留之際「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無限感慨。
一般認為,如此諭旨實在是感人肺腑、驚天動地的篇章。然而,由於積弊深重由來已久,它也只是一紙空文,並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那麼,用客觀的眼光來透視這篇「美言」,我們又能夠知道當時的多少境況呢?
萬曆皇帝執政四十七年之久,因為怠政使得來自各地官員的奏疏一一擱置,不少政要職位空缺,沒有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內官監督採礦,且礦稅不斷加派,連同其它還有雜稅,加之四處徵調民夫,折騰得老百姓的生活日益艱難,民生得不到保障;與邊疆其他少數民族的摩擦驟然升級;遼東戰事頻繁,軍需後備嚴重不足,將士不斷傷亡,狀況令人堪憂。
先賢蔡守愚正是在如此內憂外患、矛盾重重的歷史背景下,肩負著朝廷重托而走馬上任。我們不妨參考一下明代史料、《金門志》(其中不少史實來源於《閩書》《通志》《府縣誌》和《清白堂稿》),再現四百多年前的各種情景,讓先賢個人形象在歷史畫卷上復活。人們不禁會問:「為什麼蔡守愚先生值得後人敬仰?」
他的官宦生涯以及個人生活經歷大抵是這樣的:
萬曆十三年(1585),赴公車,亦即中了舉人。
萬曆十四年(1586),成進士,授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正六品),於是迎母就養,盡行孝道。
閒暇之際,便與多位有名氣的好友論證古今之事,頗有收益。
不久之後(未詳細記載具體時間),母親去世,歸葬金門故里。
杜門著述,採集先人有關風俗教化的言行,凡是對教化子民有說明的資料,編輯成《明倫寶鑒》一書。
又親自手抄北朝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使之線裝成冊,並加以注釋辨證。
守孝三年期滿後,改授工部屯田司主事,督查辦理河北易州(現在易縣轄區)、龍灣(現在保定市雄縣)二廠,剷除商販從中牟利的弊病,不經他手,減少供給的環節,既照例供應,又節省了財政開支。
又支持興辦二廠社學(民辦教育),親自前往巡視督查辦學情況。
此時,內官(指萬曆皇帝派出的太監以及其他親近臣僚)四處開採金礦,山崩地裂而無一寧日。
編者按:蔡復一先生(1576-1625)體恤民情,每每抨擊時弊,以他的歌行〈保安行〉(注:時郡國方大開礦)載述了晚明時期河北易州當地開山採礦的這一段真實歷史,為我們再現當時的情景。
蔡守愚對這些內官說,老百姓剛剛交了供炭的稅額,倘若是因為繳納礦稅而流離失所,那麼該由誰來承擔這一責任?況且,易州臨近京師(北京城),哪裡會有金礦,你們如果不停止開礦,我將上疏據理力爭(開礦的事因此平息了下來,就此作罷)。
之後(未詳細記載具體時間),先生被提拔為虞衡司員外郎(從五品),掌管山林川澤之職,再升遷為屯田郎中(正五品),掌控天下屯田之政令。
升遷為四川副使,分巡上川,當時四川山區的土酋常嘯眾剽掠,播州一帶尤為猖獗。萬曆二十七年(1599)先生督軍討伐匪幫並平定此事,歷時一百十四天,萬曆皇帝嘉獎其功,並將播州改名「遵義」。
再晉升四川參政、按察使、右布政使,分道川南。(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