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寧頭戰後在金部隊整編概述

發布日期:
作者: 鄭瑞堅。
點閱率:1,566
字型大小:

金防部成編的兩個時間點,何者較正確?未見過這一方面的論述,從《正氣中華報》的新聞報導內容來看,採用「聞將」兩字,其意義就是「聽聞」或「聽說」,具不確定性。再者,當年因「兵荒馬亂一切都從簡」,所以未舉辦成軍典禮,因此成軍的確切日期,需取得相關的資料或文件,經考證後才可以斷定。
金防部編成之後,其編制有所改變。胡璉將軍說:「三十九年年底,第十八軍調回臺灣,第十九軍先由舟山撤回臺灣,此時又移防金門,軍轄第十八師、四十五師、一九六師。自民國三十九年以迄四十三年夏,金門防衛軍的第五軍(按:轄十四、七十五、二○○師)、第十九軍共六個師。除第十八師在最後接防馬祖,使第十三師擔任其他任務外,都於韓戰結束後,國軍接受美援裝備訓練時奉調回臺,個別加入各部隊,繼續為國服務。」可見胡璉將軍也知十二兵團所屬部隊最後都走入歷史。
第五軍番號撤銷
第五軍(轄第一一六、二○○師)原隸屬二十二兵團,戍守烈嶼,古寧頭戰役時,未直接參戰,戰後二十二兵團裁撤,第五軍改隸十二兵團。十二兵團改編成金防部時,第五軍所屬部隊作了調整,轄十四、七十五、二○○師。
三個異動的部隊,特予說明。一一六師原屬第九軍,民國三十八年八月初改隸第五軍,負廈門海岸防禦之責,十月十七日廈門淪陷,該師退守小金門時,官兵只剩一千餘人,最後一一六師的番號撤銷,併編到二○○師,成為該師的六○○團。再者,十四師原屬十九軍,十九軍移防舟山時,該師於三十九年八月撥編到第五軍。至於七十五師,原隸屬六十七軍,三十八年九月初,十二兵團駐防潮汕時,下轄第十八、十九、六十七軍,其中六十七軍轄第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五師,該軍受命增援定海後,參加十一月三日的登步島戰役,三十九年五月,七十五師從舟山撤退到臺灣,旋於六月調防小金門。七月二十六日的大二擔戰役,該師史恒豐營長表現優異,至足稱道。四十一年九月十一日,七十五師的主力又擔任突擊南日島任務。
四十三年五月間,第五軍(轄第十四、七十五、二○○師)調臺整編,進駐桃園、林口、宜蘭等地區。同年七月,第五軍與第十九軍併編為第四軍,第五軍番號撤銷,結束其歷史。
第十八軍走入歷史
第十八軍(轄第十一、四十三、一一八師)於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十日進駐金門,戰後,三十九年五月二十日,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代表總統頒一一八師榮譽虎旗一面,以表彰其戰功。三十九年十一月,十八軍調返臺灣整訓,擔任基隆、宜蘭地區防務。四十一年八月一日,第十一師改番號為第十七師,第一一八師改番號為第十九師,四十三師編成第一補充兵訓練處。四十二年十一月,進楊梅第一訓練基地,四十三年三月,完成基地訓練,七月,第十八軍奉命改番號為第七軍,四十五年五月一日,第七軍裁撤。
民國四十三年,將有歷史淵源的各軍番號取消,而改編成第一至四軍、第七至十軍的順序,原軍的光榮歷史與優良軍風的傳承將受到影響。劉國青教授在其所寫〈陸軍第十二兵團所屬軍師級單位遷臺整編概述〉,亦感慨的說:「第十八軍改編為第七軍,他是民國四十五年整編時,唯一被整編裁撤掉的軍級單位,裁撤的理由是因非屬美軍太平洋總部同意裝備軍援之單位,這個理由表面上是依美軍要求,實際上似乎有著非常強烈的『順勢』之意,將第十八軍給送歷史了。」
第十九軍併編
第十九軍轄第十三、十四、十八師,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戰役發生時在金門登陸,所屬十八師戰功彪炳,戰後三十九年六月獲頒榮譽虎旗一面。柯遠芬將軍曾提到:「當時金防部的任務區域包括福建的海岸沿線,所以馬祖群島、烏坵等地區都在金門防區之內。」第十三師於三十九年六月移防馬祖列島,負責守備任務。四十三年七月,十三師番號撤銷,該師的歷史結束。
民國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陳錦昌於《紀念胡璉四星上將一○七歲誕辰怒潮亭文建揭幕暨「胡璉與怒潮學校」研討會》中,發表〈胡璉保衛臺灣的戰略-反對棄金〉論文,提到:「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三十日,總統蔣中正召見參謀總長周至柔,以調金門軍增防定海,並即於四月四日召見胡璉,催促其運送所屬第十九軍增防定海。」由上述可知,為了強化舟山的防守兵力,特調第十九軍增援。何時前往舟山,《金門縣志》記載:「三十九年四月,第十九軍率第十八師、第一九六師增防岱山。」有關一九六師的由來,資料蒐集不易,僅知是戰後才駐防金門,據《金門縣志》記載:「三十八年十二月,一九六師奉命調金。」另外,劉鼎漢將軍紀念館部落格的記載,該師進駐金門是因:「勘亂戰事失利,隨軍撤守海南島,因國軍兵力調整,改駐防金門,隸屬第十九軍。」
第十九軍於民國三十九年五月從舟山撤退,先駐防臺灣,然後同年十一月又重返金門,轄第十八、四十五、一九六師。十九軍於三十九年四月增防舟山,五月又從舟山撤退到臺灣,十一月再重返金門,七個月的時間移防三次,這是很奇特的決策。據悉是十九軍前往舟山之後,金門防務告急,三十九年五月,胡璉將軍曾建請層峰調回十九軍或六十七軍戍守金門,但無結果。六月二十六日韓戰爆發後,共軍向閩廈集結,外島情勢危殆,六十七軍的七十五師先回防小金門,隸屬第五軍,接著十九軍也調回金門,以增強駐守兵力。
十九軍新增單位四十五師,原隸屬二十二兵團二十五軍,該師是空軍警衛部隊於民國三十八年八月間在廈門改編而成,九月初移駐金門。古寧頭戰役期間雖未直接參戰,但師長勞聲寰將軍在其口述歷史《陸空兩棲軍事生涯》中,提及:「親自指揮前來支援的空軍作戰」。戰後,三十八年十一月奉命擔任大擔、二擔及小金門防務。十二月中旬,回金門本島集結整訓,嗣後依令增援舟山。
勞聲寰將軍憶及:「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參謀總長周至柔將軍派了一架AT-六雙座教練機到金門,將我接回台北,語重心長對我說:『我把你這個師調到舟山去,……。』」勞聲寰將軍到國防部面授機宜的同時全師船運舟山,三十九年元月,獨立四十五師進駐舟山群島的岱山島,五月從舟山撤退到臺灣,十一月又重返金門,隸屬十九軍。四十二年七月十六日,十九軍率四十五師主力及十八師一部突擊東山島。四十三年五月間,第十九軍調臺整編時,四十五師則繼續留金戍守。《金門縣誌》記載:「四十三年十一月,四十五師分批開赴左營,歸海軍總部指揮,實施兩棲訓練。」四十四年一月,該師與其他單位整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一師。
當十九軍移防舟山時,所屬十四師於民國三十九年八月撥編到第五軍,四十三年七月該師裁撤。另外,十八師隨十九軍移防舟山,又返金門,胡璉將軍說:「第十八師在最後接防馬祖」,十八師接替十三師任務後,四十三年七月改編成二十二師,師的歷史也結束。四十三年五月間,十九軍率一九六師調臺整編,同年七月,第十九軍與第五軍併編為第四軍,十九軍番號撤銷,從此走入歷史。
結 語
民國三十八十月二十五日的古寧頭戰役,使國家的處境在岌岌可危之際,國軍能夠轉敗為勝,進而讓國家轉危為安,具有扭轉乾坤之意義,所以值得吾輩紀念。翻閱古寧頭戰史大多以戰前情勢、作戰經過、戰後檢討,以及歷史意義為寫作重點,參戰部隊的戰後發展較少著墨隨著戰略思想、軍制制度的改變,以及精兵政策的推動,湯總部與二十二兵團已裁撤,十二兵團的第五軍與第十九軍併編成第四軍,第十八軍番號撤銷改為第七軍當年的參戰部隊都走入歷史,其單位的軍旗、印信,以及相關文物是否妥善保存不得而知,這些都是金門珍貴的歷史資產,為了見證歷史與瞭解金門的駐軍史應予以蒐集並公開展示,讓軍民緬懷其保衛金門的功蹟,以及感念所有參戰英雄的貢獻建立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這就是一場最有意義的全民國防教育。(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