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的翅膀
我喜歡走路,但是如果要選一種交通工具來代替雙腳的功能,我的優選應該是兩輪的摩托車。
摩拖車的速度可快可慢,以我的小綿羊機車來說,時速70公里差不多就是他的極限,那是騎乘在兩個大城之間,一級省道,車流暢通時的速度。來到鄉間的小村小鎮,路上人車不多,尋覓拍照的景物時,我通常會把速度放慢到15公里左右,就像是騎踩自行車,讓眼睛有機會逡巡在心所感的人事物上。藍天艷陽頂在肩膀上,或是從樹蔭間隙洩漏下來;風沿著車行的方向,逆切到臉頰或是裸露的手足,即便是30幾度的高溫,騎在摩托車上也能讓人心情暢快。我常想,摩托車就是現代人腳下的風火輪,騎上他就可以回溯遠古,無羈的神話世界。
騎乘摩托車時,車行的方向和速度由雙手,以及身體那難以言傳的平衡感來決定。尤其是全神貫注飆速時,微妙的體感,和承載身體的機車,以及外在的行車環境,完全合而為一,車輪就是延伸的雙腳,加減速、急剎、或是打彎,一剎時的決定,往往就是交付本能來行事,這時的理智完全無法插手,往往就在下意識間,軀體連動腰腿,和手掌的大指腹,一使勁,便閃過了地上的孔洞或是人孔蓋,等到經過障礙物,這才似乎意會剛剛的驚險。
畢竟我不是膽大的人,心思還有些大而化之,又是高度近視,所以在市區行車時,我的車速通常不快,就在三四十公里之間,不時還得留意左線車道上的大車,或是急切的右轉車。路上,我最怕遇見側出的街巷,因為有些騎士不會減速或轉彎;如果前車騎士一手把握龍頭,另一手挾著香菸或是手機,通常我會敬他而遠之,超車加速遠離,或是刻意減速,直到那位騎士消失於我的視界之外。
有人說,南部人騎車時習慣岔開雙腳,姿態豪邁,事實上,就我十幾年來的觀察,這倒不是常態,反而是利用摩托車來搭載寵物狗的情形比較常見。狗的體型大小不論,大者如拉布拉多犬,小至吉娃娃都有;他們的姿勢各異,或立,或坐,或是趴在機車的後座或是前方的腳踏墊上,也有一些狗將兩隻前足搭在機車龍頭或是騎士的後背上,像似兩足動物站立的特技。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騎士在機車的後方加掛載貨用的兩輪拖車,拖車上再加軟墊,小狗迎風坐臥在專屬的貴賓席上,貌似逍遙享受至極,這是我見過最豪華的寵物機車座。近些年來,利用機車來遛狗,人騎車,狗追人、追車,這樣令動物保護人士搖頭的情形,市區裡已經少見,不論原因為何總是一個好現象。
不過,對一般人來說,摩托車的主要功能畢竟還是在交通運輸上,不是休閒健身,所以安全的問題一向是主要的考量。我常想,路上不算罕見的車禍,或是行車糾紛,一定是起源於肇事的雙方都失去警覺,只要其中一方多加注意前方的車況,一定可以大事化小,小事歸於無。但是即便我小心騎車,還是難免有驚險的場面,讓自己或是旁人嚇出一身冷汗。只是,路上總有一些景觀特別勾引人的視線,像是婦女小姐為防紫外線,全身裹粽幾近劫匪一樣的打扮,就是一年到頭常見的畫面。我無意歧視人的體型,可是胖子騎小綿羊,多少還是讓人為小羊的背脊,還有那位騎士的厚臀叫屈。
南部的港城,相對於首都,路寬,因此顯得車少,十字路口,不見像是台北橋下壯觀的「機車瀑布」,不過在上下班時間的主要幹道上,當綠燈一亮,機車大隊齊聲發動引擎,同時奔赴向前,這樣大軍壓境的場面總讓我產生一種莫名的,荒謬的悲壯感。如果握有足夠的預算和空拍機,我想我會剪接出一部貫穿島嶼南北,一號省道上,從早到晚,川流不息的機車流,讓外人見識「機車島」的生命力。
我喜歡騎乘摩拖車,或許比自行車還要多一些,畢竟不用人踩,省力一些,所以想來我還是有些懶吧。只是歐兜邁還是有些缺點,像是得忍受雨打日曬,不能載巨物,或是不方便聽音樂等問題就讓騎車的享受遜色不少。另外,騎車的效能雖高,但是排放的廢氣卻影響空氣的品質,因此蒙受不環保的惡名,難而究竟這是一般常識,還是一項「政治不正確」的議題,正反兩方的意見似乎還有些歧異。無論如何,就我來看,機車畢竟是「肉包鐵」,能夠「快樂出門,安全回家」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依據交通部的統計,今(2016)年前八月因機車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是468人,平均每日近兩人,占全部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四成三。
聽說,三十年前政府規畫的交通政策是,機車只是過渡的交通工具,當「人民富起來就不會用了。」矛盾的心情下,我很高興這項預言並未成真,否則城裡的脈動和活力只怕要減色不少。
近來,重機車的新聞多了,路上偶爾也可以聽到囂張的引擎聲呼嘯而過。那樣的聲音雖然噪耳,可是有時也讓人想起上個世紀某些經典的電影畫面,像是港片「天若有情‧追夢人」裡的淒美,或是「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的浪漫風情,硬蕊一點的影迷也可能找出「逍遙騎士(Easy Rider)」,從中追尋一些曾經錯失的,青春的不羈。除了俊男美女,那些電影裡的摩托車也是主角,都是年輕歲月時追夢的翅膀,也是翅膀下的風,承載屬於戰後的一代才能看見的勇氣與希望,因此和前輩雙輪舞下的康橋,或是晚一個世紀,隔著強化玻璃,用手輪轉車窗外虛擬的風景的新世代,似有若無地畫分開來。
我想,喜歡摩托車的騎士應該都還餘留一分,捨不下青春的不老靈魂吧,只是年華易逝,終究得等到,得刻意出門熱引擎,保養老機車的時候才恍惚想起,「物物而不役於物」的古訓。可是戀物的人啊,就是無法忘記那段人車一體,共遊的快意時光,所以還是拍拍屁股,發動引擎,出門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