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細說燈籠

發布日期:
作者: 苓菲。
點閱率:1,236

五彩霓虹燈,繁華的都市,人聲鼎沸的晝夜,這是這世代的彩繪。彩繪是這世代流行的文化活動,而燈籠和彩繪密不可分的結合在一起,都是歷久彌新的文化產物之一,串住新時代的創新和舊時代的回憶。源自唐代私塾,學生通常在農曆過年起,直到元宵節過後才會開課,而這一天學生皆要從家中帶一盞燈籠,請老師點燃,再提燈四處走,象徵日後前途一片光明,之後逐漸普遍成為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此外,燈籠的絲綢之路,藉著19世紀前半葉,隨著蠟燭的量產,燈籠也瞬間普及開來。當時的政治情況也相對較穩定,人們變得更加喜歡追求一些華麗的東西。於是從19世紀後半開始,興起在燈籠的和紙上勾勒出花草彩繪作裝飾的風潮,對於底色的偏好,以白燈籠最能表現出當代的風土民情和文化背景。
白燈籠在日本象徵吉祥,在中國卻是太觸霉頭、不吉利的表徵。文化的差異,帶出不同的認知和觀感。透過習俗的不同,國與國之間的包容性也藉著白燈籠來檢視,是要依循慈禧太后時代的故步自封?還是要效法愛迪生的顛覆傳統?顏色只是種代表,燈籠的圖案彩繪及精髓才是所要呈現的。無論是往昔還是在今日,燈籠都會在各大正式場合隆重登場。蠟燭的燈光會和紙被放大,夜裡手提著燈籠前進,夢幻的光芒從燈籠中綻放出,有很好的照明效果。即使在發明了電燈後,燈籠的存在依舊歷久不衰,原因在於,立體的高掛在迎風搖曳處,賞心又悅目外,夜晚的明月和著燈籠的燭光,給人一種遊子回鄉,家人舉燈等待的安定感。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賞月的日子,象徵春天的到來;是傳統新春的最後一天,象徵新的開始。在這一天,有種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望著此時的良辰美景,若有所思的瞳孔內,映照出的燈籠,想像有十個童女舉著燈籠,等待赴約的情郎到來,長髮披肩的大家閨秀,預備好足夠的燭油,準備好了,時候到了,如歐陽修有詩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襯托出人約夕陽下,牛郎織女的情境,串起滿滿一冊愛的良緣詩。
粽香,端午的氣氛,老朋友圍聚於茶桌,細數歲月的點滴,坐落在一條燈籠街,燈籠街旁有個湖,湖上有一條曲折的長廊,廊上擺了許多老課桌,沿著長廊走過去,有幾間茅草屋,粗獷厚實的土坯牆,茅草覆蓋的屋頂,高掛的燈籠與招牌,伴隨著日升日落和滾滾風塵,不禁讓人想到了江湖的爾虞我詐、恩怨情仇的「龍門客棧」。流逝的歲月裡,留下的痕跡如親臨的歷史事件,隨手可拾的石木片,古人昔日常用的物品,在不知不覺中可能走進了中國1920年代北洋軍閥混戰至第一次國共內戰前夕。陳家大宅重門疊瓦,其中的勾心鬥角儼如皇宮內苑,以大紅燈籠為標,「點燈的選擇」代表那位太太受寵幸。在現代角度,這也代表古代女性地位的不平等,象徵著中國女性千年以來命運的縮影。
家門前華燈初上,流光溢彩或燈火通明的街道兩旁,高掛著燈籠,讓人有安心的感覺,代表社會是安和樂利的,因為戰雲密佈的時代,燈籠則是殘破的垂吊在地。戰後,若在街道上,僥倖看見完好如初的稀寶燈籠,即使歷經了一宿的哭泣,但是早晨看到隨風搖曳的燈籠依舊高掛著,內心就會油然興起歡呼之情。猶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種歷經千辛萬苦後,突然獲得的驚喜,就像寂寥的夜裡,流星劃過天際,點亮了整個星空。當風聲將歡呼聲一陣陣傳送到天涯,只留下重建家園的盼望;在炭火滋滋作響,天地上下,爐燒著夢想,供應著未來的能量。
燈籠的絲綢之路,就在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情況下,找著了後花園之路。道路的主題是一種蘊含著民族睿智與浪漫的東西,文明往來翁舞展現華麗及幻想的方式,才有了燈籠的創新及改革。如果說電燈的發明是前花園的產物,那麼燈籠就是屬於後花園的珍寶。確信的是,當地球有一天沒有發電體可供發電時,這個後花園將一如既往,燭油燈籠依舊發光,當黑夜來襲時,燈籠燭光照耀著生靈萬物。已合眼的世界,在狗吠聲中翻身;一隻失眠的青蛙,凸眼滴溜溜轉池。池面上點了一盞燈籠,池底下映照出一盞燈籠,敲更者則是提著一個晃動的夢境,來到後花園為此地描繪出空靈的世外桃源之境。
我本不屬古人,只是藉著古燈籠,讓自己暫做時空的旅人,隱居在茅草覆蓋的屋內,屋外高掛的燈籠,嚮往著窗外那個寧靜,和諧的情境,於是推開沈重的門,看見了光。園中有一片橡樹,粗大的樹枝交織在一起,像把巨大的傘。周圍,淘氣的松鼠沿著枝葉上上下下,遠處,幾隻野鹿安詳地躺臥在青青的草地上。入夜後,燈月交輝的景象,回想現實中的沈默如癌細胞蔓延,閃爍的霓虹燈刺痛雙眼,我們常聊天卻不聊心。此時的寂靜之聲,不只是耳聽而已,而是用心去聽,聽出5個W,是燈籠內含的精髓:光源處(where),道路(what),亮光(who),唐代私塾(when),文化產業(why)。燈籠本身,身處於古色古香文物交融,歷史人文氛圍多姿多彩,有如虎添翼的美感,呼喚著我暫時遠離舒適圈,安樂窩,只怕現實中的自己,像螞蟻般工作,像蝴蝶般生活,一直坐著就生了根,就難再起來了。而鏡內的自己,卻呈現兩個自己,現實中的啤酒肚,夢境中的八塊腹肌。如何接受我現在是誰及是什麼,並將它表現出來討喜的人生。不讓自己背後的黑暗巨人,取代了站在光明燈籠處的自己。如同接受金黃綢緞般的燈籠佈滿了整個街道,耀眼奪目像條精品街,但不去接受昏天暗地般的燈籠殘缺於戰亂中,一閃一滅像條廢物街,取決於現實和夢境中,他們的思維不同所誕生出的街景。向晚的迷途指南,我要在燈籠下抬頭處做個時空的旅人。
從離別殘燈花火到躁夜暗處,走過大街小巷,五彩燈籠的街巷,走唱那卡西的年代,人生好像走馬燈。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一直在追著別人頭上的月亮?其實只要發現自己的星星就可以了,不管什麼天氣,記得隨時提著充滿自己陽光的燈籠光圈。不管什麼遭遇,記得裝滿開心童話的燈籠內圈。即使飄洋過海到了異鄉,此時此刻,望景台上晶瑩剔透玻璃桌上,擺放著釉黑的茶壺、歐式刀叉、白色摺疊餐巾,中間放著高貴的餐盤,澄澈的桌面上映照出巴黎鐵塔的倒影,懷抱著西式情懷的當時,一顆中式懷舊的心,串掛著阿媽的菜頭燈籠,和台灣三峽老街,老建築、黃街燈、紅燈籠,該如何去孕育創造經驗,來憶起燈籠的價值,原來就是為生命留下伏筆,供後人去發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