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的教室
近年來,在教育界一直流行的詞彙叫「翻轉教育」,但翻轉教育的目的與本質是什麼?除了角色與發言權互換外,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其實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今年的十一月,「雜學校展覽」集結了許多對教育議題有興趣的族群前來擺攤,不管是關於體制內的改革還是體制外的另類教育學都吸引了大量人群去參加。看到越來越多年輕團體開始在為台灣教育做反思與改革是一件相當值得慶幸的盛況,每個攤位都有著活力與創意的結合,也吸引了許多人關切,而絡繹不絕的人潮來自於各個不同的身分,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學生、有的是家長……等,身分不同關心的面向也各有所不同。例如老師不外乎就是對教育有相當大的熱忱,但有感於體制內教育改革力道的貧乏,故前來看看所謂體制外的教育究竟是在說什麼,有什麼可以學習借鏡的地方;而學生會來觀展,主要原因大概也就是想看看有什麼「好玩、新鮮」的教育可以吸引他們注意;至於家長來觀展的原因就變得很多元,有的是純屬看展、有的是陪同小孩、有的則是想知道這些教育改革對自己小孩所造成的影響……等,而因為最後面這個原因前來的佔大多數。由此現象可知,家長絕對是最關心小孩未來教育發展的族群。雖然從家長的反應並看不出來他們對於「教育改革」或是「翻轉教育」有著什麼樣的見解,但事實是家長卻時常是「阻隔教育發展的源頭」。
會說這麼嚴重的評論不是毫無來由,只是從小到大的經驗與耳濡目染的環境使然。所謂「教育」究竟要教學生成為一個「聽話」的人還是一個「懂事」的人?
在此有必要區分一下,容許我做短暫的名詞解釋:
聽話的人等於--不知道為什麼上課要安靜,但因為老師要我安靜,所以我就安靜。懂事的人等於--因為當老師在講話時,身為學生要懂得尊重並不打擾他人學習的機會。顯然,兩者有相當大的差別,但通常,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即是將我們一個個栽培成「聽話」的人,原因很簡單,因為乖寶寶才比較惹人愛。久了,教室變得愈來越安靜,老師來了上課,大家安靜聽課,老師在台上振筆疾書,學生一頭霧水的埋頭苦幹,這樣的教學雖然老套毫無新意,卻是台灣教育一脈承襲下來從未改變,最弔詭的是現任家長幾乎都是這套古板的教育體系的「受難者」,但卻又想讓此套規局延續給下一代。
「失語的教室」除了可以形容現在中小學課堂外,最奇妙之處在於當老師(或說主講者)地位(權威)或是聲望越高時,越容易出現。因為世界奉行一個準則:「當一個人相當具有聲望時,詭辯都會成為真理。」沒有人會想反駁他們所說的話,但很多時候我們應該選擇更相信自己。不是說他們所說皆是錯,而是要培養自己去反思各種資訊的來源與脈絡,而不是一昧地接收,這樣才可以將學到的東西真正屬於自己。
每當上課鐘一打,好學生們的失語症便開始發作,教室一定只能讓學生成為接收者嗎?比起這些,我們應該要注重更根本的原因,不要一開始就急著樹立老師高高在上不可違抗的形象,應該要教學生對待每個人都給予尊重的態度,並試著在課堂上與老師共同對話,如此才有教學相長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