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難忘母恩

發布日期:
作者: 張添雄。
點閱率:816

俗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民國四、五十年代,當時學校並無營養午餐,且鄉下家家的經濟皆較為窮困,為了節省家庭開支,學生的便當也皆由家人準備;我在小學六年級晚上惡補至約六點多、初高中到外鄉鎮求學時,吃起來很下飯的鹹肥香客家口味的便當,皆完全出自於我自小便「相依為命」的慈母之手藝!
至今,每每想起慈母從事家中農事或出外做苦工,辛勞了一整天回家後,她又還要立刻準備我讀小六時的晚餐便當,或者我讀初高中時,每天清晨約三、四點,我還在睡夢中,她便早已起床煮飯菜,如此,她才來得及供坐早班火車的我在家吃熱騰騰的早餐及帶午餐便當到學校使用,這一份深厚的「母恩」,誠令我終生難忘不已!
民國五十年代末,我自馬祖前線服義務役三年退伍後,慈母及胞兄省吃儉用,以排除當時家中經濟上的一切困難,一定就要讓求學心切的我能順利到臺北市補習及讀完高等教育;因此,在退伍的隔日我便立刻從南臺灣尾佳冬乘平快火車,遠赴臺北市補習及讀大學六年多;當天離家時,慈母就將家中蓋起來最暖和、早已洗乾淨、摺疊好的一床棉被,要我帶去北部冬天睡覺時保暖用;所幸,我有此一床棉被,才讓我安然度過數載在臺北市求學與後來求職的寒冬!
當慈母知道我在臺北市心情鬱悶時,有一天,不識字的她居然邀約我唯一的胞姊坐火車到臺北市探望並安撫我,讓我驚喜不已!在慈母及胞姐溫馨的精神鼓舞之下,也讓我的心情立刻平靜下來並鼓起勇氣認真讀書!俗諺說:「知恩圖報」,為了感念此深厚的母恩,即使我奉養慈母至終老,也只能報答母恩的一二而已!
目前重視功利主義的社會趨勢現象之下,大家雖然都忙於事業,但是,家中老母仍須子女付出孝心去關照、安慰她;滿街皆是外傭推著老人的現象,真讓我傻眼!很少再見到親人親自照顧母親的,此現象已見怪不怪了;尤其,獨居的老母,平常看到別人的家庭是一家大小和樂歡笑生活在一起,其心中總會期望自己的小孩也能跟別人一樣的快樂生活;做小孩的如能在平常日子或利用佳節時分,回家陪陪自己的獨居老母;讓他心中有所寄託,才不致讓老母感覺似乎是無親人般的寂寞無奈感!
因此,我認為倫理道德教育在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方面,變成很值得去推動的一件大事,以培養我們的後代凡事都具有感恩之心,尤其對養育自己的父母,不論是住在父母身邊,或者與父母異地生活,都應時時的去關心、思念才是,要讓父母能感到心安、並以你為傲!
臺灣俗諺:「父母疼囝(小孩)長流水,囝想父母樹尾風。」因此,遊子應時時、處處的牽掛、思念著故鄉之父母親大人;逢年過節時,遊子更應對父母親表示你對他們的感恩之心!同樣的,父母更是時時的惦念著小孩,做人的兒女們務必要及時的行孝,以報答其浩瀚的關愛之深恩,否則將會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