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晚明時期漳州張燮眼中的蔡復一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清風.撰/蔡元友.校。
點閱率:935

─兼讀同安嘉禾里池顯方《晃岩集》之《蔡敬夫先生傳》

近日,品讀了陳正統先生主編的《張燮集一○四冊》一些重要篇目內容,驚喜地發現--晚明時期漳州人張燮筆下有不少關於蔡復一的詩作、書信、尺牘、奏記、祭文、輓(挽)詞和行狀,計八十五篇之多。又附有蔡復一的書信原文五篇。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一一呈現著當時的時代背景、官場現實、民間生活狀況以及人們的思想情感,尤其展現出張燮眼中的蔡復一。透過上述珍貴的作品,我們又可以從另一個層面瞭解到歷史上真實的蔡復一。
張燮(1573-1640),字紹和,自號海濱逸史、石隱主人、霏雲主人等等,晚明舉人、詩人、學者、著述家。他二十二歲中舉後,無心步入仕途,定居于漳州錦江(別稱霞山、霞城、今石碼鎮)。年輕時,他淹貫經史,尤工詩文,以「博學」知名于時,文章為世人所矚目。一生著述頗豐,有《東西洋考》《霏雲居集》《霏雲居續集》及《群玉樓集》,又編輯《漢魏七十二家文集》。為此,他博得陳繼儒、黃道周、何喬遠、蔡獻臣、蔡復一、曹學佺、徐霞客以及黃宗羲等等大家名流的敬重和讚譽。
從多次文人詩社聚會的唱和之作(其中有不少用蔡敬夫原韻)以及他們之間頻繁往來的書信內容如〈答蔡敬夫〉〈寄蔡敬夫〉和〈寄蔡敬夫方伯〉,不難看出,同為閩南同鄉,蔡復一與張燮交往甚密,彼此視同手足。蔡復一曾經不顧個人體質羸弱,強忍眼疾之痛,特地為張燮作了〈敘張紹和北遊稿〉一事,進一步印證了他們之間的好友情誼非同一般而已。
1625年農曆十月初四日,蔡復一因病卒于貴州平越(今福泉市)軍中。張燮聞訊之後接二連三地寫下〈祭總督少司馬蔡敬夫文〉〈輓(挽)蔡敬夫司馬〉和〈明總督貴州等處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贈兵部尚書諡清憲蔡公行狀〉,為後人遺留著頗有研究價值的蔡復一其人其事的第一手史料。
噩耗傳來,張燮萬分悲痛,撰〈祭總督少司馬蔡敬夫文〉。他在文中提到,「乙丑冬孟,總督貴州、少司馬、大中丞敬夫蔡先生薨于平越,以歲除還喪里門。其明年季春,同門友弟張燮守制卒哭,始能至自霞山,謹束生芻,為文告君之靈……」
文章開頭記述蔡復一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官員逝世)時的時間、職位和地點,即分別為1625年農曆十月、總督貴州(兼少司馬、大中丞)和貴州平越。(按:明代同安嘉禾里舉人、蔡復一的生前好友池顯方在《晃岩集》之〈蔡敬夫先生傳〉中有著較為詳細的追述--捷方報,公病瘧痢,血下數升。扶病至平越,痢愈甚,猶上〈捐俸助工疏〉。十月朔日,發疏,不能拜,叩首床上。越四日,猶手自批答,端坐而化,語不及私。)
文章還告訴人們,蔡復一的靈柩于當年年終運回同安故里,張燮以閩南同鄉好友的身分前往憑弔,為之守靈,並依地方習俗慎重備了一束青草(稻草)作為吊喪的祭品獻給先生,至次年農曆三月才回到漳州錦江,寫下此文以告慰先生在天之英靈。
張燮對先生的生平作了中肯的綜述--其弱冠登壇,既關老宿之口,而奪之氣;其長髻遵路,又頓邯鄲之步,而陟其巔。其清畏人知,然未嘗以溪刻自處;其道足世範,然未嘗以標幟自羶(膻)。
在張燮看來,先生少年之時,鋒芒初露,年輕氣盛,二十歲即登科,考中萬曆乙未科(1595)進士;成年之時,他在仕途上循序漸進,且隨遇而安,並沒有「邯鄲學步」(注:言下之意是他並非利用買通關節,亦即沒有跑官、買官),進而晉升到了最高的爵位(總督、少司馬為明代正二品官職);為官之時,他清正廉明,始終把持「慎獨」,恬淡名利,能善待自己,但對待他人從來不會刻薄;功名成就之時,他為人處世之道堪稱楷模,但從來沒有標榜自己、顯耀自我。
上述內容是張燮對先生的生平概述,簡明扼要,語言平實。文章之中,還作了打比方,「玉因摩(磨)而益瑩,金在鍊(煉)以逾堅。」以此美言盛讚先生如同玉石之身,經歷無數次的打磨拋光而更加晶瑩剔透,亦好比金子之體,經受千錘百煉而更加堅硬耐用。
後人也許會認為,張燮與蔡復一既為同鄉好友,其祭文內容難免略帶一些褒美之詞。然而,筆者一直深信著,其言褒美並無過甚。人們在哀傷之餘,痛定思痛,為往古先人而惋惜不已,為其可貴精神與高尚品德而讚美,亦是在情理之中。
我們再看「功垂成而無援,志未就而無年」一句的敘述,更是貼近歷史事實。(編者按:有關晚明時期蔡復一先生在貴州剿匪時,初獲捷報,後來指揮軍隊作戰不利而最終兵敗的情節的一段文字曾多次被引用作高考語文閱讀的預測試題。如,山東省2013屆高考預測試卷語文試題3月考、山東省棗莊市2013屆高三下學期3月品質調研測試語文試題,還有山東省臨沂市2014屆高三原創一模測試語文試題。這說明一些教育界的專家對此事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十月初四,身為「五省經略」「七省提調」的蔡復一先生兵敗之後,因病魔纏身不幸卒于平越軍中,遺留下一樁人生憾事--一個未了平定叛亂的夙願。
《孫臏兵法.月戰》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然而,蔡復一先生在貴州剿匪時,初獲全勝,後來只因三者皆不得,故兵敗。此三者,指的是作戰時的歷史大背景與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重播歷史畫面,探究其最終兵敗之故,在於「三不」因素--即天不時、地不利與人不和。
明末是處在封建社會歷史上一個不盡如人意的時期。正所謂亂世浮華則生不逢時,世道亂,人心亦亂。
就在萬曆末年、泰昌及天啟短短的十年期間,天下早已不再太平。後金崛起,東北遼陽失陷,遼河以東的七十餘座城池皆剃髮歸降後金。加之西南邊陲蜂擁而起的賊寇威脅著明王朝中央政權的集中統治。此為「天不時」之一。
南方地區多瘴,西南的貴州、四川之地尤甚。瘴氣是山林間的惡濁之氣,山林間由於處於濕熱的環境下而產生的一種足以致病、致命的有毒氣體。由瘴氣引起的疾病多數情況下指的是瘧疾,故又稱其為瘴瘧。在古代中國,瘴氣多流行於南方地區。
當時,「捷方報,公病瘧痢,血下數升。扶病至平越,痢愈甚……」先生進駐貴州時開始染病,到了平越一帶竟一病不起。此為「天不時」之二。
有關蔡復一先生在貴州指揮作戰的軍事史實,在《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六有以下記述:
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天啟二年進士。崇禎元年,由知縣征授御史。好言事,首劾楊維垣八大罪及阮大鋮反覆變幻狀,二人遂被斥。
王師討安邦彥久無功。羽健言:「賊巢在大方,黔,其前門,蜀遵、永,其後戶。由黔進兵,必渡陸廣奇險,七晝夜抵大方,一夫當關,千人自廢,王三善、蔡復一所以屢敗也。遵義距大方三日程,而畢節止百餘里平衍,從此進兵,何患不克?」因上足兵措餉方略,並薦舊總督朱燮元、閔夢得等。帝即議行,後果平賊。已,陳驛遞之害:「兵部勘合有發出,無繳入。士紳遞相假,一紙洗補數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帝即飭所司嚴加厘革,積困為蘇。
好一位「好言事」的毛羽健!他分析了貴州的地勢情形,從黔進兵,一定要越過非常險峻的陸廣,七晝夜抵達大方,一夫當關,一千個人無能為力,這就是王三善、蔡復一之所以屢次失敗的原因。此為」地不利」。(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