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晚明時期漳州張燮眼中的蔡復一 ──兼讀同安嘉禾里池顯方《晃岩集》之《蔡敬夫先生傳》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清風.撰/蔡元友.校。
點閱率:738

明代同安嘉禾里舉人池顯方在《晃岩集》之〈蔡敬夫先生傳〉中作了評述:
搗巢之役,功垂成,不意將領違令,士兵叛逃,皆乏餉所致。若前後擒斬萬級,賊已膽寒,功足相准。
他指出,剿滅叛賊巢穴的多次戰役後,接近成功的時候卻遭到了失敗,這都是將領不聽從命令、士兵臨陣脫逃以及缺乏糧餉等等原因造成的。假如前前後後俘虜和斬殺的叛賊達上萬人,敵軍已經心驚膽戰,那麼,先生的功勞就足於定論。
又有《明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作了這樣的引述:
奢崇明、安邦彥反,貴州巡撫王三善敗歿,進復一兵部右侍郎代之。兵燹之餘,斗米值一金,復一勞徠拊循,人心始定。尋代楊述中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賜尚方劍,便宜從事。
帝悉可之。因命廣西、雲南、四川諸郡鄰貴州者,聽復一節制。
五年正月,欽等旋師渡河。賊從後襲擊,諸營盡潰,死者數千人。時復一為總督,而朱燮元亦以尚書督四川、湖廣、陝西諸軍,以故復一節制不行於境外。欽等深入,四川、雲南兵皆不至。復一自劾,因論事權不一,故敗。
後來,先生自我反省,總結了「三憂」論述,即今日宮事則客媼與魏閹相表裡,朝事則牛李構鬥,疆事則經撫矛盾。此不肖三大憂也。又有「三無四多」續述,即無人、無法、無政,官多而愈紊,兵多而愈弱,財多而愈貧,議論多而愈眩。鶩其多也適以成其無而已。
其中的「經撫矛盾」,指的是經略與巡撫「進攻與防守」的紛爭。經略與巡撫都是西南事務的大員命官,雖說經略的官銜較之略高,但是巡撫卻是朝廷中央派出的官員,並不受經略的直接轄制。
先生雖有尚方寶劍在握,便宜從事,但他卻是不得已而為之。因論事權不一,產生了「進攻與防守」的意見分歧,造成經撫之間矛盾僵持的局面。概而言之,此為「人不和」。
先生並無回天之術,實屬萬般無奈。他斗膽陳詞,指出有「四多」而若無。試問,如此現狀又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儘管先生遭遇如此兵敗的慘狀,平越府當地的人依然稱讚他「入三百年不到之地,成二百年未有之功。」這應該是相當接近歷史真實、持論公允的一個注腳。這已然是不爭的史實。歷史自有客觀公正的評騭,他雖死猶生,亦雖敗猶榮。
不僅如此,張燮對先生的學問和論道更是欽佩,每每讚不絕口。他還提到,「若夫乃文乃武,亦禪亦玄。韻彩常鮮。」確實如此,先生博學多問,文采斐然,所著文章往往出奇制勝,引人入妙境之中,又虛懷若谷,參禪論道,領悟人生的真諦。
在行狀裡,張燮撰述了先生的家族世系、籍貫、個人生平、生卒以及詳實的感人事蹟,進而闡述先生為人處事的原則,這與池顯方所見略同。他們皆將先生以諸葛武侯為喻,並為世人所稱道。先生效仿諸葛亮實施富國強兵的政治方略,不畏艱辛險阻,執著於職守,失敗之時不言放棄,而是力挽狂瀾,重新再來,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燮歎曰:「故百身之莫贖者已往,而三立之不朽者永傳。」隕星墜落,而生者惋惜之,謂之「百身莫贖」「三不朽」。
在明代中期,有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別號陽明,人稱陽明先生,陸王心學集大成者。後人為他作出恰當的評價--立德、立言于一身,立功冠絕有明一代。此為「真三不朽」。
在張燮的眼中,蔡復一亦堪稱為「三不朽者」。其德風範已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其言針砭時弊,切合實際且入木三分;其功則世人公允,朝廷誥贈「清憲」,賜葬歸里且明史載述。
參考文獻:
1.陳正統主編,「明」張燮撰寫《張燮集一○四冊),中華書局,2015年9月第1版。
2.廈門市圖書館點校、整理,「明」池顯方撰寫《晃岩集》之〈蔡敬夫傳〉,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3.《明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七、第一百四十六。(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