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酉雞有酒﹐真好

發布日期:
作者: 敖古仁。
點閱率:1,596
字型大小:

酉雞年,有雞有酒,真好。
雞,可能是古人最早豢養的家禽,早在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址中已經發現雞骨。同時,這件事也在甲骨文留下了證據。
甲骨文的「雞」本是個象形字,字形是隻側視直立的公雞,強調雞冠和雞喙,但是這個字形和「鳥」字十分相似,怕人誤認,因此後來的人在「雞」的身旁另加「奚」字,作為聲符,因而將「雞」字轉成一個形聲字。「奚」的字形是一個人用手拿著繩子,因此加上一旁的雞隻,可能暗示殷商時期的先民是以繩拴雞的方式來馴雞。林義光先生依古文「彝」字的偏旁佐證,以為「雞,常係縛之鳥也。」
在甲骨文中留下證據的不只是馴養家雞的歷史,還有酒文化。
甲骨文的「酉」是個象形字,字形像是一個正視的釀酒罈,訓詁學者普遍認為,「酉」是「酒」字的初文,即便是刻畫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可見到「酒」寫為「酉」字的情形。當「酉」字假借為地支名,與天干並列用來記年時,造字的人在「酉」字的身旁另加三點水,代表酒罈裡釀造的液體,所以「酒」是後起的形聲字。凡是以「酉」字為意符(類似部首的意思)的字,像是醉、酗、醺、醇等字,都與酒這種讓人愛恨交加的飲料有關。
另外,甲骨文以後的金文、篆字、隸書和楷寫的「酉」字,在字形上與甲骨文比較起來,都沒有太大的變形,隱約間仍可想像古酒罈的形貌。不知道這是不是暗示,酒文化在漢人的歷史中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
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字書,東漢許慎所寫的「說文解字」中,在酉部的項下共收錄了67個和酒有關的字,用來表示酒品不同的名稱,相關飲酒的行為,酒的不同呈色,以及酒的製程。由此可見,酒文化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影響所及既深且廣,因此而有李白的「將進酒」,以及殷紂王的「酒池肉林」,至於近些年警方大力取締的酒後駕車則是不提也罷。
或許是因為農耕的生活中少不了雞,日常之所見盡是大小不同的雞隻,因此賦予家雞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是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
首先,雞不僅是德禽,也是吉祥的鳥。
「說文解字」曰:「雞,知時畜也。」乃是司晨的使者,歷來一直是驅走黑暗,喚出光明的象徵,所以代表希望。古人認為,雞鳴醒晨是家雞最重要的德行,同時雞還是五德之禽。西漢時的韓嬰和劉向都贊譽,雞「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因此有文、武、勇、仁、信等五種美德。或許,因為雞有如此德行,因而名列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鳥禽。相傳,朱元璋曾經寫過一首有趣的雞詩:「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
據說,遠古時有種外形像雞的「重明鳥」,可以驅魔辟邪,嚇走猛獸,於是後人用紙剪成雞的圖樣,代替重明鳥,貼在窗上,守衛一家人的安全,因此轉變成後世在新年時剪貼窗花的習俗。不過,有關雄雞的象徵另有一說,東晉學者郭璞在「玄中記」一書中記載:「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則鳴,群雞皆隨之鳴。」有人認為,窗花中的大公雞就是桃都山上的天雞。事實上,「爾雅」書中記載,古時確實有天雞這種禽鳥,那時稱做「鶾」(讀音ㄏㄢˋ),一身赤羽,可能和祭祀有關。
其次,因為雞實在貼近人的生活,容易取象,因此日常的言語交談,即便現時,處處仍可見到雞隻出沒的蹤跡。
像是,形容人可用「雞皮鶴髮」、「雞婆」或是「呆若木雞」;無關緊要的事物是「雞肋」、「雞毛蒜皮」或是「殺雞焉用牛刀」;鼓勵旁人用「聞雞起舞」,或是「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彼此無法溝通時是「雞同鴨講」;諷刺小人得志,說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罵人「雞鳴狗盜」,男盜女娼;描繪人煙,可以雞犬之聲來形容,「雞犬不寧」是不和的徵兆,「雞飛狗跳」是不安和驚恐,終至「雞犬不留」,趕盡殺絕。
最後,雞和天文中的風有關,像是風雞,如今仍普遍佇立在金門境內,用來鎮風擋邪,就是一例。
不論中外,判別風向的「風向雞」(英文也叫做weathercock)總喜歡以公雞的圖案為標識,即便是「易經」書中的「說卦傳」也說:「巽為雞。」巽卦的卦義為風,看來雞和風似乎真的有些難解的關係。
「本草綱目」說:「巽,為風、為雞。雞鳴於五更者,日至巽位,感動其氣而然也。」這段解說可能源自「春秋‧說題辭」中的「雞為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要之,是以漢代以後的五行之說來解釋,不過如果以文字學的角度來看,風和雞的關係可能還和另一種靈禽有關。甲骨文裡以「鳳」字假借為「風」,而古人想像中的神鳥,鳳凰的外形又與雞有關,「太平御覽」說:「黃帝之時,以鳳為雞。」所以在重重轉換假借之下,或許雞就成了風的代表。只是令人不解的是,東西方為什麼有此共感,或許就是單純的巧合吧。
總之,雞隻無所不在,難怪在「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書中會留下這麼耐人尋味的一句話:「知亓(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事實上,這是因為古時,「雞」可通假為「谿」字。
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上說:「歲正月一日占雞。」因此新年首日是為雞日,據說舊俗中的這一天,元旦不殺雞。
舊時,春節期間的確有不少忌諱,不過對於半大不小,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倒是有一項平日的飲食禁忌反而會在春節時開禁,那就是飲酒。西晉周處的「風土記」曾經記載:「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據說溫州人就管除夕夜的年夜飯叫「分歲酒」,一家人舉杯,慶團圓,辭舊迎新。
「除夕」一詞源自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最早將大年夜稱為「除夕」的文獻資料,就是周處所著的「風土記」。除夕那一夜,親友相互贈禮,稱「饋歲」;酒食相邀,是「別歲」;長幼團聚一堂,祭祀神明和祖先,叫「分歲」;除夕夜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就是「守歲」。
漢代以後,當春節,過年成為固定日期的節日後,春節飲酒已經是普遍的風氣。春節期間的飲酒,通稱「春酒」,影響所及,古時的名酒多以「春」為名,到了後來,甚至以「春」代「酒」,像是唐代的司空圖在「詩品.典雅」一文中即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的描述,這裡的「春」就是酒的意思,不是現代人想像的另一種春意。
宋朝時的范成大在「臘月村田樂府.分歲詞」中記述:「禮成廢徹夜未艾,飲福之餘即分歲。」詩中的「飲福」是一種古禮,同時也可以泛指祭祀以後,眾人合食祭品,以求神明賜福的行為。所以,飲酒有時又稱「飲福」,清人俞樾在「茶香室續鈔.穆護歌當作木瓠」中記錄:「船宿云安野次,會其人祭神罷而飲福,坐客更起舞而歌《木瓠》。」
「福」,源自「酉」字,在甲骨文裡寫成雙手捧著酒樽祭祀神明或祖先,尋求庇蔭的字形,所以是個會意字。「酉」又是「酒」的古字,所以春節飲酒的意義,或許意味飲下一整年的福氣。
春節的剪紙藝術中,斗方的「福」倒字是很受歡迎的窗花,像是去年誠品書店送給讀者的賀禮就是董陽孜小姐寫的「福」字。小小一方的紅,貼在任何一面牆或是門楣上,總是能立即點亮一屋子的喜氣。
2017,丁酉年,肖雞,慣稱酉雞年,有雞有酒,有吉有福,真好。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