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百業臉譜系列』 絲竹樂府盼傳承──徐明哲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1,031

祖先不清楚,身分不確定,日思夜想父母在何方,自小成長於寄養家庭,雖然三餐溫飽沒問題,但人生遺憾沒祖籍……。
民國三十五年出生的徐明哲,戰亂時跟隨家人逃離到山區,他被一位姓呂的善心人家收留,教他讀書與識字,有心念書,但讀了六所學校才小學畢業。呂姓養父教他拉琴,並且告訴他,一技在身、受用無窮的道理。然而自己的祖籍在哪裡,始終無人能回應,今生今世難道都要成為他人的子孫?
從中壢到嘉義,徐明哲分別由呂姓、徐姓、陳姓三戶人家收養,在寄養家庭裡,他日思夜盼與父母相見,尤其是他人一家團聚好時光,他則是骨肉分離沒明天!
民國五十六年,徐明哲報考第三士校,從台灣來到了金門,每天清晨聽到對岸優雅的音樂聲,他最喜歡傾聽陸春齡的笛聲,每每陶醉其中,笛子演奏堪稱一絕,他多麼希望有朝一日能見上一面,但今生能否如願?當士校畢業完成分發後,他再報考政工幹校,因士官在營考軍校有加分,他一考就上榜,亦感謝推薦他的輔導長。但政工幹校雖有音樂系,他想選修笛子與胡琴,奈何沒有選擇的餘地,什麼都得學,什麼都要會。完成教育後,抽籤到海軍,先到陸戰隊受訓,部隊在林園,他則支援海軍康樂隊,擔任音樂官,終能學以致用、發揮所長,既編舞曲、亦編歌曲,康樂隊分中樂隊及西樂隊,他在該總隊第九隊,帶領著數十位隊員,除了在部隊演出外,亦必須準備年度的康樂競賽,在全隊隊員的努力下,每次比賽幾乎都得第一名。
民國七十二年,少校退伍的徐明哲,遠離部隊生活,享受自由的快活,他不注重物質享受,每日拿著樂器,邊吹奏邊在桌前寫教材,先後出版「洞簫名曲集」、「洞簫入門」、「初學笛子速成」……等書,並在高雄地區諸多學校客串教學,跟他學習的學生不計其數,讓洞簫及笛子這兩種樂器的樂聲,傳遍整個高雄。
與金門結緣,早在第三士校時,當卸下草綠服後,他先到金門旅遊,重溫昔日的戰地風情,重遊印象深刻的島嶼景緻。卻也因緣際會,在兩岸交流協會擔任文書工作,並且在周浯斌先生的推介下,到北門成立「金門北門絲竹樂隊」,成員近百人,如今有些學生已成為金門樂府的一員。能在島上推廣古樂,讓悠揚的樂聲在金門繚繞,這即是他此生最大的榮幸。而他也在台金之間來來去去,為傳承古樂,不遺餘力,獲得諸多人的稱讚。
目前設籍在金城,人則住沙美的徐明哲,看到社會如此的現象,的確感慨萬千。以前住台灣常受騙,如今來到金門常受惠,島鄉真是好地方,人情溫暖看得見,當他在莒光樓下拉胡琴,養馬的陳先生多所支持,他也在該處與樂會友,和兩岸音樂人分享快樂,而最近則跟吳鼎仁大師學南管,從大師的教導中,領悟到諸多古樂的吹奏方法和樂理,可說獲益良多。在榮民服務處的牽線下,他也走入了醫院,輕輕吹起那優雅的曲聲,讓病患忘卻身上的病痛,只要能讓病患忘憂,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很多,法師吳明權先生給他機會,榮民服務處的莊輝煌組長幫他牽線,哪邊需要樂隊,點名非他莫屬,這人情的溫暖就在島鄉。他回憶曾住過台灣的某處榮家,以為將在那裡頤養天年,但天不從人願,他的內住就養,每年必須驗證,在資格不符下,終於離開該處。如今想來,曾經同住的那一隊,早、中、晚,各走一人,人生無常,人命很短,沒有什麼好奢望,只要平安過每一個農曆年。
徐明哲苦笑著說,雙子座有財運,他曾中獎五千元,爾後與獎便無緣,而如今他不再去尋找「根」的來源,只願活在當下,甚且他曾經希望與偶像見面,也如願以償,上海的陸春齡、北京的王鐵鎚、香港的董華強,幾位大師均會過面,人生已無遺憾。
接受筆者的訪談,徐明哲再三強調,「高雄旗山國中社團活動」與「金門北門絲竹樂隊」,深厚的情感,今生令他難忘。又期望他手中幾本即將絕版的樂譜,能重新出版、得到傳承。即使金門不是他的故鄉,但此時他身處在這座島嶼,亦有多人相助,感恩惜福,其熱愛金門的心未曾改變。往後,他將以一顆誠摯之心,奉獻給金門這座島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