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後第一個移防金門的部隊初探
……(下午)兩點五十分,攻佔了南門大樓,共軍相繼出城,向北逃竄。我則以攻城任務已達,不作強力追擊,即行嚴密戒備防守。當晚十二時接奉團部命令:『貴連牽制掩護任務已完成,即刻撤離龍門,急行軍至東菀,並南進到虎門集結待命。』……(十月)十九日下午五時安全到達虎門,乘船到南伶仃島,全師集結,於二十日晚間,乘船開赴海南島。」這是一九六師由粵撤退到瓊的過程。
一九六師非屬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管轄,而且該師與古寧頭戰役的參戰部隊(湯總部、十二兵團、二十二兵團)也無淵源,為何會在戰後從海南島移防到金門來,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依胡璉將軍的說法,一九六師淵源於第三師,具有光榮的歷史傳統,而且已經過整訓,戰力完整,上級單位綜合考量之後,將該師投入戰雲密布的金門,這是可以理解的。
鄧凌峰連長所說:「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全師復奉命開赴金門。」若屬實,研判古寧頭戰役十月二十五日凌晨開戰以後,一九六師才奉命移防金門,極有可能是準備到金門的增援部隊。受命之後,需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尤其是海運計畫,始能成行。一九六師臨機性奉令移防,而且在四天之內,於十月二十八日到達金門,其執行命令的效力是值得稱道的,可惜到金之後,戰事已結束,不能發揮其戰力,如果在作戰當中即時到達戰場,戰史將會記上一筆功蹟。
一九六師到了金門之後,各項表現非常優異。三十九年十一月,十八軍返臺整編的時候,整個金門的防務由第十九軍與第五軍共同擔負。四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十九軍的四十五師和一九六師的一個團參加東山島戰役。因此,胡璉將軍說:「(一九六師)參加金門戍守,表現純樸,成績優良。筆者(按:指胡璉將軍)每到該師視察,即不勝榮幸之感,『予何人斯,竟能與此等光榮歷史的軍隊共同立身前線。』」胡璉將軍又說:「金門戍軍最好的兩個師,一是十八師,一是二○○師,其次的十四師、一九六師,也十分優秀。」一九六師雖沒有古寧頭戰役的戰功,但其各項評比不是最後一名,而是第二名,可見其單位的成效受人肯定。
其次,一九六師對地方的建設也不遺餘力。四十二年春,古寧頭為了整修雙鯉湖,請駐軍協助,完工後立碑「雙鯉湖記」,以誌不朽。碑碣記述:「團長嚴荊山、連長李雲俠本愛民利民之德政,其所部慨然協助。春寒料峭、斜風細雨中,正安部隊官兵胼手胝足,砌石疊圍,與民眾搬石運土,日以繼夜,未嘗稍懈。前後凡五十三天,於四十二年三月十日全堤告竣。」正安部隊係一九六師五八六團的代號,當時的團長就是嚴荊山上校,從碑誌觀之,其愛民事蹟受到地方百姓的尊崇。
一九六師到金門之後,隸屬第十九軍,嗣後為了強化舟山群島的防守兵力,該軍奉命增援舟山,依《金門縣志》的記載:「三十九年四月,第十九軍率第十八師、第一九六師增防岱山。」由此可知,一九六師第一次駐防金門的時間是從三十八年十月至三十九年四月 ,概為半年。
十九軍增防舟山群島後,金門防務告急,三十九年五月,胡璉將軍曾建請層峰調回十九軍或六十七軍戍守金門,但無結果。三十九年五月,十九軍從舟山撤退,駐防在臺灣宜蘭。六月二十六日韓戰爆發後,共軍向閩廈集結,外島情勢危殆,六十七軍的七十五師先回防小金門,隸屬第五軍,以增強駐守兵力。九月,劉雲瀚軍長調國防部,陸靜澄將軍繼任軍長,同年十一月,十九軍(轄第十八、四十五、一九六師)又重返金門,四十三年五月間,十九軍率一九六師調臺整編,所以一九六師第二次駐防金門的時間是從三十九年十一月到四十三年五月,總計三年半。
一九六師兩次駐防在金門,其駐地在何處?劉鼎漢將軍紀念館部落格在陸軍步兵第一九六師簡史中,表示:「一九六師駐防烈嶼之軍事工事遺跡甚多,惟金門烈嶼部隊隊史館不知何種原因,並未將該師及部隊長列入該館歷史紀錄,成為歷史遺珠,殊為可嘆,有賴民間力量撥亂反正!」
一○三年成立的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於一○四年十二月出版《尋找金門老營區》,當中也有相同的說法:「陸軍一九六師雖在金門縣志中有所記載,但卻未見諸於烈嶼隊史館內的駐軍史中。」閱覽《烈嶼鄉志》軍事篇的「烈嶼守備區歷任指揮官一覽表」,確實並無一九六師駐防的相關紀錄。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為何有這樣的看法,因會員發現一九六師在小金門留下許多軍事遺跡,這是其駐紮烈嶼最好的證據。例如:建於四十年十月的「反攻」碉堡;四十一年五月所建的「雅安」與「凱城」碉堡;四十一年六月興建的「創造」碉堡,以及師長張定國於湖井頭留下「任重致遠」的石刻等(請參閱《尋找金門老營區》)。
一九六師兩次駐防金門,都在小金門嗎?筆者認為需斟酌,第一次駐防金門的時間只有半年,上海華宇拍賣有限公司將一份金門防衛司令部的代電放在網站拍賣,這份代電正好與一九六師五八六團三營八連上尉連長鄧凌峰有關,電文(發文日期是三十九年四月十五日)略以:「(鄧凌峰連長)於三十九年三月二十日在山西前某據點構築工事致受重傷,現住三一醫院(按:三十九年七月改為陸軍第五三醫院),因該院設備不完善,無法施行手術,請求後送臺灣陸海空醫院(按:鄧連長後來因負傷辦理退伍)。」從其因公負傷的地點來言,並非在烈嶼鄉,而且鄧連長也說,一九六師剛來金門時,是「接替古寧頭大捷後防務」。因此,研判一九六師第一次的駐地在大金門,較為合理。
一九六師第二次駐防金門時,是三十九年十一月到四十三年五月,一共三年半。從下列三個因素,可看出一些端倪:一、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發現其留在小金門的軍事遺跡,是在四十年十月至四十一年六月期間。二、九十一年四月,《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七期),刊載中央研究院劉鳳翰所寫〈國軍(陸軍)在臺澎金馬整編經過(民國三十九至七十年)〉,提到四十一年一九六師整編時,其駐地在金門舊城、北山、后湖、水頭、東堡等地。三、前述四十二年春,五八六團協助古寧頭整修雙鯉湖一事。將這三個時間點加以比對,研判一九六師第二次駐防金門時,可能先駐防小金門,然後再調防大金門,需再蒐集史料加以證實。
一九六師兩次駐防金門總共四年,若能將其各階段的駐地,以及地方建設的施工情形,詳加一一列述,讓鄉親瞭解,這也是全民國防教育的一環。因此,呼籲金防部及有關單位如有一九六師的檔案,宜適時公佈,縣府、各鄉鎮公所便可依據文獻修訂縣志與鄉鎮志。這些史料已超過六十年,亦無機密問題的顧慮,公開之後,可使駐軍史留下完整的紀錄,對一九六師過去駐防金門的所有官兵來言,是一件極為有意義的事,也可避免如劉鼎漢將軍紀念館部落格所言:「成為歷史遺珠,殊為可嘆!」
四十三年五月間,十九軍帶領一九六師返臺整編,是年七月,第十九軍與第五軍併編為第四軍,十九軍番號撤銷,兩次駐守金門共四年的一九六師,從此走入歷史。第十八、十九軍雖同屬第十二兵團,土木系的十八軍軍史,可以說相當完整,但十九軍(含其所轄單位)的歷史並無專著,而是散布在回憶錄或口述歷史中,所以談論一九六師時,總覺力不從心,無法作詳盡的敘述。一九六師駐守金門期間,對地方的建樹,縣志、鄉鎮志並沒有完整的記載,光靠民間力量搜集史料是不足的,若金防部有相關的資料,而且願意公佈,期望縣府、各鄉鎮公所能夠予以補正,讓該師駐防金門的歷史重建,其對地方的貢獻也可永留青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