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孔子會是個勢利小人嗎?
孔子是在告誡我們不要有瞧不起朋友的心裡,不要有瞧不起朋友的態度,每一個人都有我們可以向他學習的長處,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我們不可以有輕視朋友的心理。做這樣的解釋,整段話不就是很清楚很合理了嗎?問題不就是不存在了嗎?矛盾不就是不見了嗎?真意不就是明白了嗎?你說他們該打不該打?應不應該好好的打?
你說你憑甚麼這麼解釋?你又有甚麼根據來這樣的解釋?
好、很好、你問得很好,我在這裡慢慢的說給你聽好。
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你很熟吧?你怎麼沒有想起來呢?這沒有關係的,想不起這句話的人可多了,你一點都不寂寞。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三人」這是孔子的修飾語言,孔子實際上是要說:「每一個人都有我們可以向他學習的地方,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只要你用心的去發掘的話,你一定會有所收穫。我們再來看。
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一句話有點陌生,別怕!我讓別人來解釋給你聽。尹氏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則善惡皆我之師,進善其有窮乎?」
你們看這正反都是我們的老師,善惡都足以給我們借鑑。因此三人行必有我師,兩人行也必有我師,一人行也是我師;沒有人不是我師,沒有人不可以不做我的老師,更何況是交朋友呢?甚麼樣的人都可以是我們的朋友,甚麼樣的朋友都可以交;沒有不可以交的朋友,只有交不上的朋友。
再來的一個問題則是我自己問的問題。你的兒時玩伴、學校的同學這一些故友舊交,在你發達或顯貴的時候,你還要不要再跟他們來往呢?難道說你會因為他們如今都不如你了,你就不再與這些朋友交往了嗎?如果你真的是這麼的勢利眼的話,我想孔老夫子肯定會罵你是鮮仁寡義之人,所以孔子是絕對不會教我們幹這一種事情。魯迅就認為孔子是勢利眼,那是他從「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這一種解釋而發出的不平之聲。
「無友不如已者」解釋成:「沒有不如我自己的朋友」在這裡面還隱藏著一層很重要的意思,孔老夫子不是很講究謙遜的嗎?他在這裡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以為你凡事都比別人強,要懂得謙遜,每一個人都有你不如或者是強過你的地方。講到這裡「無友不如已者」的真正涵意你現在應該是很清楚很明白了吧?孔子他才不可能會說:「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這樣的話。
為了要弄清楚這一句話,我翻找了很多本書,他們不是胡塗蛋的亂扯的話,就是表演閃躲的功夫來避開這一句話。南懷瑾的腦袋到是還很清醒,他講的意思跟我理解的差不多,他也說他的根據也是在論語裡面,但是我在他的書裡沒有找到他的論述。不知是不是他的弟子把它給記漏或排版錯了,他們寫的書怎麼就在這個關鍵處出問題呢?我因為找不到一個滿意的解釋,所以我就只好自己來解釋給我自己聽。或許我再好好的找也是會找到的,但那也得要等我有空才行。李澤厚也採取這樣的一種解釋,只不過他並沒有去論述些甚麼。他只是說:「『無友不如己者』,做自己應看到朋友的長處解。」他跟南懷瑾都不認同「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這樣的一種解釋。
「友」字我們如果非得要把它當做動詞來用的話,這也並非是不可以的一件事。
我們先來看看「無友不如己者」這一句話,這一句惹起千年爭議的話,這一句話有意思在它在論語裡出現了兩次,這是很特異和稀罕的,我們來看它的原話。
論語學而: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子罕: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兩句話,想必是孔子的弟子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裡聽聞到孔子所說而記錄下來的話語。
我認為孔子的弟子們在整理記錄孔子的言語時,他們在這個地方顯然是選擇刻意的不要留白。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年那些弟子們的那一場場激烈的爭論,最終他們決議並行記錄。這裡面當然是有故事要講啦,可笑的是這兩千多年來中國的讀書人不但是眼睛瞎了,連心也都盲啦。
這裡面的故事我們留到最後再來講,我們先回到「友」字當動詞來用的話應該要怎麼樣來用。
我們先把「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單獨獨立出來看,白話文我就試解做是:「做人處事最重要的就是要講忠厚誠信原則,不要結交那些不講究忠厚誠信原則的人。有了過錯就要勇於改正。」
近來深覺今人古人之書信著全無是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