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業臉譜系列】大木作匠定寸白─翁水千
人間國寶大木匠師翁水千,文化部受表揚,聲名大噪在島鄉,家喻戶曉美名揚……。
民國二十六年出生的翁水千,金寧鄉盤山村頂堡人,木匠的父親製桶堅固又耐用,且是修屋造頂的大匠師,島嶼有名氣,他以平價幫人修屋,既不偷工又不減料,僱請的業主感懷在心。在翁水千的眼裡,父親是他的偶像,有一天他也要和父親一樣。因此在他小時的志願裡,當一名木匠師,是他此生最大的目標,亦是理想與抱負!
下堡的祖厝,是孩童的小學堂,有天下大雨,學生遵師命,提著木桶盛水,鋪石的地板凹凸不平,他跌了一跤,年代已久的桶子也跟著魂飛魄散,猶如骨肉分離的難堪場面。翁水千不急不徐地將之重新組裝,憑藉的是從小在父親身旁的耳濡目染。同學依循他的指示,同心協力將木片拼好,再以鐵箍套緊,並以鋅線固定,小小的年歲,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在一陣慌亂之後,木桶完好如初,亦奠定了他日後木工的基礎,從此走向木工的行業。
先有兄、後有弟,兄弟出生按順序,但翁水千的體格卻超過兄長的體魄,亦因這樣的大塊頭,父親做了分配,大哥做木匠、小弟去種田,儘管如此的安排均非二人所願,而父命難違,惟有遵從。
但是大哥則對木工沒興趣,如此硬待沒意義,只好違背父命地轉行他業。而翁水千對務農亦無興致可言,轉而幫人做小工。約莫做了兩年時光,而後在父親的應允下成了木匠的一員,儘管如此,但大權仍然在父親大人的手上,而在長久的耳濡目染下,學得了一技之長。
金門第一家營造廠為下堡的「雙連營造廠」,翁水千與其接觸後,決定與老闆翁海選一起工作,時年二十六歲的他,由翁海選的母親做媒,與家住前厝的莊有治締結良緣。民情風俗裡的婚姻年歲之差距,三歲、六歲均不宜,此為相沖的年紀,故而告知女方相差五歲,這是善意的謊言。
男女雙方從未見過面,結婚之日相見歡,當有天身分證件在眼前,莊有治方知年歲是這樣,但生米已煮成熟飯。六歲的不宜,夫妻沒有裂痕的跡象,倒是破了迷信與禁忌。人生的一帆風順,夫妻的相處之道,相敬如賓做榜樣,三男三女各有歸宿,不凡的成就,在他們夫妻身上印證了差六歲沒什麼不好,只是一般世俗的迷信而已。
在雙連營造廠待了七、八年後,竟因緣際會地遇到惠安師傅詹天發與陳坑村的陳清順木匠師,在緣分的使然下,一起到金城自來水塔作工程。而後各地祖厝與宮廟的修繕,流行連料包工,如此業主較方便。那個年代,材料均由台灣進口,時間與船運無法相互配合,於是腦筋急轉彎,興起以「不見木」作為樑柱的念頭,以橫灌水泥作施工,亦即先釘模,再以鋼筋混凝土灌漿,仿造木構建築。無論下湖宗祠、古寧頭宗祠、后盤山宗祠,均是不見木的建築,而後尚義、湖前亦跟進。如此以不見木建造,雖然在地施工方便,但亦有其不完美的地方,即是油漆不美也不亮,更不能與杉木相比。直至開放小三通,木料能夠自由進口,始再使用木料。
創業維艱的翁水千,以大木匠為主軸,同時亦經營營造廠,小時的志向,大時已完成心願。回顧爾時,萬事起頭難,初學時的刨木材、定寸白,小小木工規劃著將來。而人的智慧有深有淺,放低身段、努力學習才是基本之道,當年父親讓他接手事業,小學畢業的他,識字不多,但憑藉著天賦與不斷努力的學習精神,終於讓他成為地區著名的木匠師。尤其是馬虎不得的建築,從平面圖的繪製,推算屋高、屋深,寬度都要合乎寸白,如此才能完美建構一幢美輪美奐的建築物。
人稱「千師」的翁水千,凡事親力親為,一旦接到建築案件,即刻在金門繪圖、在大陸訂單,與對岸的師傅合作愉快好溝通,島嶼滿山滿海滿地的建構,均有他走過的足跡,後浦頭、盤山、頂堡、溪邊、林兜………的宗祠與宮廟,都委由他施工;高職、莒光樓、水試所他亦參與過修繕工程。印象極其深刻的是,當年承包莒光樓修繕工程的陳火金,外號「流氓師」,當時因身體欠安,在完成任務後即往生,讓他相當不捨。對於流氓師戮力以赴,誓死完成任務的精神,除佩服亦深感惋惜!
大木匠師以斧頭為主,必須抓穩角度與技巧,在木作的領域裡,始能得心應手。而在傳統建築及修繕中,地區首屈一指的翁水千於民國一○五年,榮獲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之榮銜,亦即「人間國寶」,赴台參加授證典禮,親友團二十三人陪同,壯觀的場面,是和諧的象徵,亦是他終身的榮耀。
授證歸來,親友聚一堂,共享榮耀的歡樂時光,而翁水千夫婦,成了鎂光燈下的焦點,並接受金門日報及「看見金門」季刊的專訪。這對相差六歲的夫妻,非但沒有相沖,反而締造了幸福美滿的良緣,讓鄉親及親朋好友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