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談人文教育
緣起
「教育目的?如何規劃教育?」志者如是問!針對此當令之問題,何妨回歸教育初衷來看待,或許較為切題。
教育在於開發人類潛能,以應生活所需,以臻生命意義。處此「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世代,「教育必須要有革命性的變革,方足因應時代所需,尤其是由誰來推動、培育他們?」暑期何嘗不是所有關心此事者,沉潛深思之時機?且以本文獻曝之。
首先是教師,他必須是一位Leader 而非Director。因此在教法上,要能靈活運用資訊,從網路教學到多媒體、VOD等,以啟發學生。所以教科書只是引子,整個網路無窮的資源正待你「轉化」。故教材必須是跨科系及經典的,這可用博蘭霓(Michael Polanyi)的知識論來解釋。博氏認為人的意識可分為「集中意識」(focal awareness)和「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人的創意是由這兩種意識相互激盪的,但支援意識的作用更大,他說:「在支援意識中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能力是頭腦的基本力量」「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 ed.,Marjory Grene」,而深入「跨科系」、「有思想性」的經典正是培育學生「支援意識」的泉源。
但徒有嚴謹、創新的科技腦只能富國、強國,卻不能立國、興國。因此必須要有一種以人為本,不但具有光風霽月的節操,且對人性尊嚴與公平,和對歷史文化及藝術等普世價值具有關懷的人生觀。有了這種人生觀的「科技人」,當他看到不公不平時,方能以他們的科技腦擇善固執,發揮人性光輝,不計毀譽,為天下蒼生挺身而出,由這種人來推動知識經濟,不但能強國,更能立國。
但受限今日環境,唯有引導學生接觸「跨科系」、「有思想性」的知識,方竟其功,下列十三項課題或可供志者深思。
一、回顧與展望
「礎潤而雨。回顧正所以展望,帶著人類的希望與淚水,二十世紀早已沒入歷史;現在,正是回顧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它是個強權的世紀:二十世紀初,少有人認為美國會成為世界歷史的中心。然而到二十世紀末,美國文化遍及全球,美國已成為超級強權。美國為什麼能成為超級強權?二十一世紀還將是美國縱橫捭闔的世紀?我們該何去何從?
它是個資本主義的世紀:資本主義及全球化展現了所向披靡的威力,然而,所造成的貧富差距也造成強大反彈,它真的是唯一的道路?知識經濟的興起,資訊綱路的發達,人有可能在本世紀戰勝機器,找回人的尊嚴?
它是個戰爭的世紀: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空前的浩劫;冷戰時期,軍備競賽讓全球活在核子陰影下,人類在本世紀能擺脫族群及恐怖戰爭的戕害?
它是個解放的世紀:從甘地到曼德拉,許多人從流血、殺代中覺醒,和平是可以擊潰暴力的。但除了鋼的意志,和平的手段真的能戰勝暴力?
它是個環保的世紀:世紀初的環保議題像是宗教狂熱運動,時至今日卻是誰也不敢輕攖其鋒,甚可主導政權移變轉轍,但真能期待環保世紀的來臨?
它是個發現的世紀:希特勒和桃莉羊有什麼關係?答案在基因研究。揭開生命之謎,一直吸引人類的好奇心,但其後果會為人類帶來浩劫或希望?
它是個大眾文化的世紀:一個柳橙園,憑什變成全球娛樂重鎮?電影,正是製造出所有奇蹟的夢工廠。六○年代,流行音樂透過節奏和舞步,為年輕人創造嶄新的生活和迷失,本世紀,大眾文化將唱出什麼新曲風?
二、知識經濟
自1996年OECD(Orang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發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系列報告,認為知識已成經濟的新基石,人類不再依靠過去土地、資金、勞力等傳統生產元素創造財富,而是藉由知識的有效創造、及資訊的靈活應用來創造財富後。「一時間,知識經濟沸沸揚揚,早已成獻議廟堂之讜論,我國也宣布2001年為知識經濟社會推動元年,但它的本質是什麼?」
最早提出「知識經濟」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這種以「有人斯有財」取代「有土斯有財」的新經濟理論,強調的是知識獨領風騷,以創新顛覆傳統,以速度決定成敗,以競爭力定興衰,以全球化同創商機與風險的新經濟理論,根據(OECD)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2001年發表的<Korea and Knowledge-Based Ecocnmy>的闡述:知識經濟是指由企業、組織、個人及社群對知識的有效創造、獲取、傳播及應用所構成的新經濟。
許多人誤以為資訊科技(IT)便代表知識經濟的觀點,那是一種捨本逐末的觀點,真正的主角應是「智慧資本」即「創意的知識」,而「資訊技能」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累積、轉化知識,使之成為競爭力的工具,以傳統的用語來說,就是「知識為本,資訊為用」。易言之,它是一種概念、過程,只要能創新、知識化即是。不是科技產業如科學園區才是知識經濟,傳統產業,只要能加強研發,或透過設計品牌,都可轉化為知識經濟,如捷安特自行車之例。
綜觀未來,知識經濟必會讓生活更便利,能源耗用下降,但城鄉差距,貧富懸殊也會加大,是以如何回歸人文,更是一項值得覃思的課題。
(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