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古時月
李白在古詩中,不止一次將月亮與鄉愁巧妙結合,鄉愁鎖心,容易傷感,需要美酒慰藉。風流詩人因浪漫多情更容易睹物相思,這一切都與月亮有關。
而月亮與鄉愁不同,最大的差異之處,在於月亮柔美潔淨,能見證夜色的寂靜與滄桑,這就是李白筆下的「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朝詩人的情意大發,詩中有畫的經典代表作之一,便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亮映照著風景,缺一不可。
登上飄滿東風的小樓,才華洋溢的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在那國事日漸乏力時,還在美人舞姿中飲酒作樂,月亮在天邊分享著他的幸福與快樂「花明月暗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也陪伴在他被俘虜後的身邊「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當李煜國破家亡被囚禁,失去自由,感覺到痛苦鬱悶,他寫下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詞。
那個亡國君主凝望著陪伴自己多年的月亮,依然皎潔在夜空像一種白玉盤似的柔美,溫婉動人,歲月的塵埃並沒有掩蓋它散發的光芒。可是,他的江山易主了;他的親人死去了;他最終只能成為一個吟詠「後庭花」的英雄。
「明月啊明月!告訴我,為什麼天下不再是我的王朝?」月亮沒有回答李煜的問題,只是按照自己的軌道運行,月升月落,用黯淡的光芒照亮深夜的寂寞。
沒能等到安慰話語指引的李煜,喝下了宋太宗賜死的毒酒。忍不住臆測,人生最後的階段,浮現在腦海的,是不是那輪聆聽過自己喜怒哀樂的月兒?也許迎向而來的光芒,散發的不是死亡的恐懼,而是自己意氣風發往昔的勇敢。
唐朝詩人杜甫,靠著憂國憂民的精神,抨擊極盡奢侈的官場生活,他的「三吏三別」更是得罪了當今聖上。杜甫因政治而流亡,那迤邐著月光淚水的長路,根本就是國之將亡的見證。
杜甫常在深夜裡思念遠方的家人,月光柔柔亮亮,淒美動人,杜甫在自己半生漂泊的世界中徹夜難眠,書寫著這皎潔的明月。電視節目介紹這位詩人的清廉正直,當他在朝野中難敵鬥爭,逃不過貧窮與飢餓追殺時,便對妻子楊氏說:「來時兩袖清風,去時兩手空空,連隔夜的糧食都沒有,我現在只有這些詩稿了。」言猶在耳,妻子卻比他早走一步。螢幕裡,杜甫在靈堂前含著淚,用白蠟燭的火光焚燒詩稿給愛妻,裊裊餘煙飛升,吹不散的盡是相思。
月下嘆息,杜甫更寂寞了,一夫多妻的年代,杜甫並未續絃,若沒有妻子的安慰支持,他在仕途不順,顛沛流離下,只能是一個家道中落無依無靠的落魄詩人。妻子的存在給了他愛情的題材,許多漫漫長夜,杜甫睹月思人,詩文作品皆充分表達了與妻子的情深意篤,相依為命的情形。「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怕柔弱的妻子雙臂會在月光下受寒,心痛而不捨。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千年之後,月色依舊,現代的人不曾看過舊時歲月,月色卻見證了千古的離別。現代的人觀月,用望遠鏡,或者透過網路直播,國泰民安的民主生活,在深夜看看那陰晴圓缺,有的只是驚奇與微笑,不再擁有古人望月的嘆息與悲愴。
一輪圓圓月兒,不該讓人傷心垂淚;而一輪缺角月兒,更不值得讓人傷心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