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涵山林誌─記述一座小型庭園之誕生

發布日期:
作者: 董國泰。
點閱率:2,109
字型大小:

壹、緣起
民國66年,也就是個人生涯36歲的那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盆景」,由於當時它給我的感受具「大樹相」、「綠意盎然」、「賞心悅目」、「氣韻生動」、「風雅逸緻」、「古樸風範」等等,留下極深刻印象,後來在不斷接觸中喜歡上它,日後便迷上了它,從此一頭栽進了盆景界而樂此不疲。之後又因為庭園造景需要,開始接觸到「庭園樹」、「景觀石」、「枯(朽)木」、與「花卉」。回憶這四十年來之生活歲月,可謂大部分時間皆以盆景雅石、枯(朽)木、花卉世界為伍,而徜徉於大自然山水之中,正因為對大自然景物這份狂愛與執著,在不知不覺中,誕生了這座庭園。
貳、投身盆景歷程
栽植盆景最基本之條件有二,一為處理盆藝之技術,二為盆景樹所需要之素材,猶記得剛開始著實為它所苦,而為了克服這個難題,一方面除求教盆景前輩古崗村宗叔董朝來老師外,並到台灣書店尋找相關書籍,乃至於到後來訂閱書刊,總之,無非希望能儘速將學習到之技藝印證到「試養」實務中,去探討求證。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五年後,由自己一手調塑之盆景,從它的頭緒、根路、枝幹、葉芯和造型看到成果,若問此時之心情,豈不快哉。
其次談到盆景之素材,不外為市售之樹苗和山採之幼苗,在市面上看到稍具盆景造型之樹苗,貴得嚇人,因此我為了節省開支,百分之九十之素材來自於山採。從民國68年到79年山採之樹種,計有鳥榕、朴樹、七里香、榆樹、銀梧、翠米茶、牛港刺、赤葉小蘭、黑松、埔姜等,累積數量不下百盆,而為了安置這些盆景,不惜改建鳳翔新村舊居之頂樓,從拆建樓梯房到架設棚子照料,花費不少心血與金錢。記得母親在世的時候,曾打趣地說,你照顧這些盆景比照顧我還要費心,如今想來,甚為感傷。
喜歡盆景的人似乎有一種心態,總想追求更好更多,因而為了滿足近乎不正常之貪念,乃與居住金城鎮北門里盧茂德兄在現今文化局後方,闢建一處農地,繼續興起山採素材照護工作,而茂德兄也在這塊地上為照顧心愛之蘭花圓夢,後來終因場地及我母親、太太身體不適關係,不得已結束這處盆栽工作。在這五年期間,因與茂德兄相處,而結識了民生牧場之徐董事長水火兄感到歡欣,如今追述這份情誼,畢生難忘。
參、構建山水庭園
民國九十年為安排退隱生活,乃四處尋找農地,未料於金寧鄉靠下埔下村郊看中一處建案和臨近農地,由於地處座北朝南,面臨大海,視野寬闊可飽覽對面水頭碼頭、小金門,甚至大陸漳州、廈門沿岸一帶之景物,一時為之心動不已,後來在徐董事長水火兄之關照下,乃參與建案而入住新居。兩年後,民國九十二年為協助華僑楊先生志德兄處理遺產繼承及申請住家建築,而讓售我住家隔壁兩塊農地(2000平方公尺)。由於事出突然,驚喜之餘,也為心愛盆景找到落腳處而感到高興。與志德兄這份際遇和情誼,此生和兒孫同表感佩。
民國九十三年離開職場,旋即在這塊土地著手規劃庭園造景工作,從園區平面圖規劃,景觀設計到整地、築屋、植栽、配景、美化等工作,足足花費十年時間,終於民國103年告一段落。回憶十年來每日上山荷鋤迎晨曦工作的日子,雖然辛苦,但總覺得辛苦沒有白費。
肆、園區景致簡介
景觀設計為庭園造景之重心,宅的布局,風格關係著整座庭園的成敗,古時候造園家透過各種造園技法,獨具匠心地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景致,在園中供人遊賞,使人們可以不出家門而享受到山林之怡、林泉之樂。這是一個典型造園成功之作,我期盼這造園工作,能夠許自己一個滿意的園景,茲就園中景致簡介如下:
一、盆景與涵山林
我一生醉心盆景工作,四十年如一日。其間,有苦悶,有歡笑,偶有煩惱時,但也常在「園有山林趣,胸無塵俗思」釋懷,因此對我來說是野趣,是密友,所以特在園中設專區培植,細心照顧,期許盆景盆盆出狀元,也因為有它,我才有機會介入庭園造景工作,進而想要為這座庭園命名。
「涵山林」是我為這座庭園所取的名字,意含有二:一從姓名學角度,用以表徵旭日東昇,有制伏一切艱苦之意象,期盼這座庭園青山綠水常在,為我子孫永續傳承。二為師承古人:退休後,隱居山林修身養性,過著悠閒自在,陶然樂之山野生活。
「涵山林」意含深遠,乃特別於2013年為它立石題刻,永為子孫傳承紀念。
二、山林涵舍
建物房舍採平面規劃,以便耄耋之年住宿使用,房舍取名「山林涵舍」,別稱「愚公坊」,寓意在「涵山林」頤養晚年及造園過程如「愚公移山」堅苦精神之意。房舍面積很小,約60平方公尺,談不上造型設計,但也不至於庸俗,房子四周留有大型窗戶,可隨意瀏覽園中景物,有如江南園林賞景之「亭臺樓榭」。
「山林涵舍」內陳列書畫家之些許作品及我平時採集之枯(朽)木藝品,每當我疲累閒暇時,神遊其間意境渾然忘我。
三、大門與圍牆
大門之門扇、門柱採圖案及高低落差設計,線條簡單,造型獨特,有一種沉穩藝化之感。
正面圍籬為呈現田野風光,採綠化規劃,其間種植金露花搭配景觀石擺設,枝葉蓊鬱,石形俊俏,可賞花果奇石之美。側背面為水泥牆型塑,牆柱柱心造型有如雙手托珠(燈飾)之勢,工匠師父說,造型奇特,頗具可看性。
四、庭園步道
步道為大門通往「山林涵舍」之通路,採風水學單一彎道設計,園路鋪設花崗石磚,間植台北草,兩旁種植百年景觀樹(七里香),造型優雅獨特,路旁並搭配其他植栽及景觀石,構成一幅景致宜人,頗具觀賞之步道,中華盆栽藝術總會會長顏明道先生蒞園參觀指導說:「很有創意之七里香步道」。
五、山水設計
採江南造景技法規劃,「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轉」構建,有壘石為山,引水為瀑,有小橋流水,並於池中栽植香水睡蓮等水生植物,假山旁遍植赤葉小蘭,與對面百珠翠米茶遙相輝映,構成一幅山水美景。每當傍晚時分,漫步于碧草如茵之池畔,微風送爽,蓮香撲鼻,聆聽潺潺流水及蟲鳴鳥叫聲,猶如置身於大自然旋律之中,令我陶醉。
六、花叢小徑
在「山林涵舍」旁規劃一條曲折通幽植花小道,取名「花叢小徑」,長約50公尺,寬曲折處不到1公尺,兩旁種植在地原生種花木,計有唐杜鵑、石般木、小葉赤楠、豆梨、野牡丹、繡球繡線菊、桃金娘、山黃槴、六月雪、野百合以及石蒜紅花、糯米條等多種,並搭植來自台灣之樹(花)種,如梅花、櫻花、桃花、紫薇、狀元紅、紅梅石蒜等。花期集中在春夏兩季,開花期間,五彩繽紛,艷麗動人,令我駐足留連。
七、石景與石刻
景觀石造型奇特雋美,不但可以欣賞它的造型、意境,也可使庭園造景加分,所以在布局上,若能在池塘旁、水岸邊、或于步道、庭園廣場以及花草樹木中融入造型石,不但可使景點畫面突出,更可引人觀賞,這可從畫家筆下之松石、竹石或在江南園林中可見端倪。
石刻或石雕乃為我國石藝之表徵,也為庭園造景之一環,睽諸以前歷史留下之痕跡也能成今日之景點,如金門地區太武山「毋忘在莒」之勒石,古崗「漢影雲根」之石刻均具代表作,所以我在造景中也有涉獵,以彰顯人文景觀之特質。為此,我特邀請名書畫家提供墨寶鐫刻,由地區唐大師敏達老師題書「慈巖」二字,寓意父母恩重如山,永為紀念;洪大師明燦老師揮毫「龍馬」(我太太屬龍,個人屬馬)二字,以激發龍馬精神、老當益壯之意;宜蘭書法家陳鏡聰(親家)老師書寫「瞿曇」二字,以示在園中面佛之敬意,並藉此感謝唐大師、洪大師及我親家之參與和付出,為園中留下這段永恆之印記。
八、山林蕨響
在大門左側規劃一隅種植蕨類植物,通稱為羊齒植物,根據專家研究指出,有一百餘種,它不具花色,但因葉脈亮麗,長年青翠,造型特殊,引人入勝,深受一般人喜歡,為此我特闢一處予以培植,以觀賞蕨類多樣生命風貌,「蕨世風華」。
我在園中栽植之蕨類計有金粉蕨、芒萁、南海鱗毛蕨、扇葉、鐵線蕨、山蘇、石葦、田子蕨、石松、鹿角蕨、狗脊蕨,以及尚有不知名之蕨類葉等多種。
伍、結語
投身 「涵山林」造園工作十年有成,其中之辛苦、毅力能體悟古人所說「十年磨一劍」、「台下十年功」之心境,不過能為心愛盆景找落腳及為退隱生活安排出處圓夢,是何等欣慰。
好友書畫大師吳鼎仁老師特于我壽辰及庭園完工時,致贈一幅對聯:「一樹一花一世界,百盆百石百壽星」,並就園中意境,引據古人太上隱者詩:「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祝勉。又畫家董浩雲老師為園中意境作畫相送,楊校長清國老師致贈墨寶:「涵山林中觀自在,拾得房內淨如意」,已故恩師林金龍校長于木作書寫「樂活」二字嘉勉,以及前縣長李炷烽長官書勉:「……公務生涯正職榮退,退休寄情涵山林,逸園勝境娛己悅人,逍遙林泉令人歆羨」。對他們的隆情厚誼,深感榮幸與感佩。
文末,師法日本作家渡邊彌榮司著作:「我要活到125歲」之人生目標,許自己一個心願「挑戰高壽能夠多活幾年,在涵山林園中,觀賞宜人景物留下之風貌,也過一個幸福健康快樂之晚年」。
最後,有感金門縣政府社會處處長甯國平先生于來園時提示:「希望你能為園中之景致意境及些小故事留作紀錄」。幾經思考,乃勉為「誌」,並藉此對其用心和關懷再次表示感謝。(稿費捐贈大同之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