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皇清待贈寵錫張志齊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皆欣。
點閱率:1,782
字型大小:

--金門縣金城鎮泗湖張姓源流考證
序言
金門金城鎮泗湖自然村住著30幾戶人家,有幾戶張姓人家,為何來到此地落腳?與姓氏歐陽、姓氏薛、姓氏葉等姓氏住戶,各自聚集在村莊一角落。幾百年來安居樂業相互合作,過著傳統的農漁業生活。居民淳樸勤奮,無論男女老幼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氣好時,村莊壯丁們不分姓氏相約出海捕魚,天氣不好,也要冒著風雨、頂著烈日在自己田地裡工作。相較其他同一姓氏的村莊,在村落住戶的婚喪喜慶及宮廟慶典活動中,所有村民和平相處、團結一致的精神,泗湖村村民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於,泗湖村居民勤奮於農漁工作,小孩子自幼耳濡目染、親身體認父母親及家人的辛勞,所以各自奮發向上努力讀書,希望能考上大專學校,覓得一份穩定工作,以分擔家庭經濟改善生活環境。在民國六、七十年代(1970-1980),考上大學還是非常困難的時期,泗湖村就有有許多美名:「家家戶戶均有大專生」、「人丁一百人、秀才(大專生)三十餘」,與古時西洪村齊名。相傳,泗湖村在風水學上是個烏龜穴,在邱良功尋找歸葬之所時為被選之一。泗湖古名為「駟湖」,自唐朝牧馬以來,為地方政府清洗戰馬的地方,因而得名。在靠海邊「下落尾溝」處旁邊的台地也曾建構燈塔,故,泗湖這個小自然村存有很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正所謂「地靈人傑」,值得深入探討。
泗胡張姓在民國初年即與青嶼張姓宗族往來,獲得青嶼張氏宗長的照顧,每年在固定時間會前往青嶼「吃頭」,至今從未間斷。但是,在族譜上與青嶼張氏宗族無法連結,泗湖張姓祖先在何時從何地遷來泗湖落腳?是本文所探討的重點。本文撰寫資料來自於現有列祖列宗神主牌的抄錄、遷往台南宗親張氏部分片段族譜,及作者自幼聽祖父母、伯祖母、天來叔公(泗湖伯)、父母及燦叔(張水燦)等口述歷史,並親自帶領家人前往福建省南安四都(今洪瀨鎮)進坑尋根,訪問湖下村多名耆老、湖下村祖墳周圍地主楊太平後代子孫,及泗湖祖婆(張門歐氏謹娘)娘家後代子孫(泗湖村長歐贊隊)等。本文以多方田野調查與資料考證的方式寫下泗湖張氏源流的脈絡,提供給子孫們了解自己的由來,有承先啟後、祖澤流芳及敬宗睦族之效。
南安進坑尋根
在八世祖從南安帶到金門祖先神主牌及牌後增加述明,五世祖張庭拔(1530-1589)、五世祖媽林慈順(1532-1593)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十二日遷葬大吉,與七世祖張圖(1628-1692)合坵,葬於南安四都進坑柯(官)坑院裡厝草埔後座乙向卒,七世祖媽江勤德(1629-1698)葬於南安四都進坑官坑院裡厝後山座丑向未蕪葵丁與四婦陳氏同坵。上述先祖神祖牌為八世祖張至齊(1665-1755)約於1720年左右攜帶兩幼子張佛觀(1714-1792)及張視觀(1716-1754),倉皇逃離南安前往金門所帶之重要物件。故,泗湖張氏祖籍源自福建南安四都進坑無庸置疑,八世祖在危難之際,仍然不忘攜帶祖先神祖牌(八世祖之父母、及其曾祖父母),在神祖牌後面清楚描述祖先安葬地點,在告訴張氏子孫們不要忘本,要知道我們源自那裡,能有慎終追遠之心。
依先祖世代墓葬「南安四都進坑官坑院裡厝後山」研判,泗湖張姓祖先世居南安四都,即現在南安洪瀨鎮葵星村進坑自然村,依著作者於2014年冬親自走進葵星村進坑自然村遍尋張姓家族,在進坑村裡無任何一戶姓張,在葵星村裏多戶張姓人家均稱來自洪瀨鎮張氏家族,吾等在前往洪瀨市區找到規模宏偉的張氏宗祠,經人帶路找到當時宗長張和平先生(年80餘歲),經和平宗長的介紹了解洪瀨張氏宗祠年代久遠,文革期間遭受破壞嚴重,現已修護完成,並有部分建築出租收取租金,每年祭祖日為農曆正月18日,平日宗祠提供給族人做休閒娛樂的場所,唯族譜在文革期間被燒毀已難恢復實屬可惜。
洪瀨鎮位于南安市東北部,晉江東溪中游,東臨洛江區馬甲鎮,西接康美鎮,南臨豐州鎮,北連梅山鎮、洪梅鎮。因晉江東溪流至洪瀨時,地勢下斜,水流湍急,溪洪有過峽落花流水瀨之勢,故名「洪瀨」。西晉末年,因中原戰亂,百姓南遷,沿晉江畔居住,墾荒漁獵,洪瀨因地勢平坦,土地利於耕作而始有人居住。洪瀨鎮區於宋代建制為懷德鄉豐年里,元代為南安縣十九都,明、清仍稱十九都。今洪瀨鎮轄域於明、清分別隸屬南安縣四、五、六、十八、十九都。清代南安縣仍受屬泉州府管轄,都、里設置延明制。
八世祖顛沛流離至金門
八世祖張志齊,皇清待贈寵錫,公諱良賜字至齊號達齋,享年九十有三,生於康熙乙己年(康熙四年,1665年),卒歸於乾隆乙亥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葬於金門金寧鄉湖下村郊(現湖浦國小後面小丘),至今已有260年(1755-2016),據聞原來的墓坵在現在墓坵的前面道路上,有石製墓碑及墓誌銘,還有土地公塑像,面向西並遙望大陸故鄉,後因國共戰亂(1949-1992)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八世祖頗具規模的墳墓因國軍構築防禦工事,墓碑等石材被強徵使用,墓坵被迫檢骨往後遷移,後因太靠近壕溝旁有癱搨之虞又再往後遷移一次,當時因湖下村村長是大姑婆(張豆是的大女兒)的兒子,及時通知泗湖宗親前往處裡,才能維持現在祖墳的模樣。
先祖世居於福建南安洪瀨近郊(南安四都進坑官坑院裡厝),世代務農,但連年災荒,生活並不寬裕,如新安朱氏有詩云:「治家如治國,出入計升斗。全家食若衣,負郭五十畝。歲歲水潦災,僅免飢寒受。九族潤監河,一瓜分某某。」「此縮因彼盈,捉襟乃見肘」。歷代祖先雖為務農世家生活困苦,但仍然期望子孫努力讀書求取功名,有朝一日參加科舉考試獲個一官半職,以光耀門楣。八世祖張志齊在其父親七世祖張圖(1628-1692)及母親江勤德(1629-1698)含辛茹苦撫育培養長大成人,讓其讀書受教育,期望如大部分讀書人所採取的正式途徑,要通過稱為「童試」的縣、府、院三級考試,才能取得「生員」(秀才)的資格,取得「生員」資格的人便可以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鄉試中榜的考生稱為「舉人」,便具備有當官的資格,隨著考試層級的提高,錄取率也愈來愈低,連考二、三十年不中,滿頭白髮的「童生」也大有人在。先祖有幸在中年考取了舉人,也算能光宗耀祖,告慰其父母親。(據聞在墳墓中有一枚官印)
清朝康熙年間基層社會組織縱橫交錯,將民眾牢牢控制在里社、保甲、家族、宗族、鄉族、行業組職之中。人之善惡雖謬巧,未有能「遁其宗族」、遁其生活生產的社會組織。可是,約於1720年八世祖張至齊因參與文人志士聚會,高談闊論有關文人報國關心時事,會中有談及異族統治的比較,不幸遭人誤陷有反清復明之意圖,幸好有好心人士通風報信,勸其趕緊逃離家鄉躲避風頭,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遁其宗族」連夜攜帶兩個兒子,長子張佛觀(1714-1792)次子張視觀(1716- 1754),取道泉州、經廈門再到金門,途中一子負責攜帶神祖牌與家當,另一子肩挑菜脯(蘿蔔乾)沿路充飢食用,當時八世祖已50餘歲了。
約西元1720年八世祖攜帶兩幼兒前往金門,搭船從廈門直達金門同安渡口,再前往湖下村落腳,因無田產耕種,八世祖乃為一介書生(清朝有所謂的下層士),下層士包括擁有低級功名的紳衿和屢試不售的讀書人,多數紳衿繼續讀書應考或作幕僚,向仕途上努力。下層士最普遍的生計是做塾師或到富人家中課子弟,生活十分清苦。嘉慶時,著名文人包世臣(1775-1855)出身下層士家庭,其父曾帶他到家鄉千里外作塾師,所得僅供父子兩人口食,「無可寄贍家者」;其母在老家帶著三個幼童艱難度日,兩晝夜成男鞋一雙,賣鞋買一點米, 蕨根磨的粉柏煮粥供一家糊口。清朝官員、書法家鄭板橋(1693-1766)有一首《教館詩》道:「教館本來是下流,旁入門戶渡春秋。半飢半飽清閒客,無鎖無枷自在囚」。在這艱困時刻,八世祖張志齊在湖下村以塾師為業,兩幼子也只能到各地幫人做零工或長工賺取工錢補貼家用。
九世祖落腳泗湖
八世祖來到金門再娶妻續絃,於西元1732年生下九世祖張從(1732-1788)。九世祖於10餘歲年齡經人介紹,前往現在金城鎮泗湖村歐贊隊村長祖先家中做長工謀生,據聞九世祖張從為人忠厚老實、工作刻苦勤奮,深獲其雇主及家人的欣賞,後將其女兒歐謹(1745-1827)許配給九世祖,並以現在泗湖村31號地址土地當嫁妝,供其蓋房居住,從此在泗湖安居樂業,融入泗湖村的生活起居。在泗湖31號的房子經過多次大整修,第一次蓋的大房子就蓋雙落兩櫸頭,屋頂成燕尾,即意味家中曾有人高中舉人;後人丁旺盛增加蓋迴龍居住,並有向外購地蓋房者、有到南洋謀生者、有遷至台南居住者。
九世祖張從到泗湖定居至今已有250年之久(2016-約1765),每年清明節的大事就是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前往湖下掃墓(八世祖張志齊),祭拜八世祖的三牲等供品,當天經烹飪後就成為族人簡單「吃頭」的美食,泗湖張姓為從大陸獨自遷徙至金門的姓氏,沒有很多宗親也沒有宗祠,如與其他姓氏發生糾紛,會有遭欺負之感,因此早年既與青嶼張氏宗親互有往來(據聞八世祖為青嶼張氏到南安的後代)。
在這250年的歲月裡,泗湖張姓家族,內外子孫,綿延昌盛,人才輩出,有擔任大學校長、經濟部司長、空軍將官、大學教授、大型電子公司經理及各階公務人員等數十人。現在居住泗湖張姓有5家,餘均往外發展,有到台灣工作定居者,也有在早期就到南洋(馬來西亞)定居者,期待泗湖張姓子孫能有志一同,為團結八世祖的子孫貢獻心力。
皇清待贈寵錫
八世祖的神祖牌上行文明確標示「皇清待贈寵錫」等字樣,「皇清待贈」是什麼意思?除在表現與立碑人關系之外,有時「中榜」行文的最上端會出現「清」、「皇清」、「皇明」、「皇清待贈」的字樣。這些雖都說明自認客死異鄉的先人的歸屬感,但政治立場則顯然已不相同。尤其是同一時代的死者各用「皇清」與「皇明」的刻文,或者反清復明組織領袖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贈」的字樣, 都表明政治立場的變化。其中也有些墓碑會把清朝或本地政府所賜是給墓中人的官銜,或會黨的私諡贈號刻在中榜的姓名之上端,藉以說明墓中人生前的榮耀。
寵錫二字語出:唐代文學家白行簡的《李娃傳》:「天子異之,寵錫加等。」宋曾鞏《明州擬辭高麗送遺狀》:「州郡當其道途所出,迎勞燕餞,所以宣達陛下寵錫待遇之意,此守臣之職分也。」故寵錫的意思,就是皇帝的恩賜。
綜上所述,筆者回想祖、伯父母輩族人常提到八世祖張志齊遭人陷害被追殺,為逃命維繫香火傳嗣,八世祖張志齊攜帶兩幼兒及父母、曾祖父母神主牌連夜兼程遠遁他鄉,來到金門湖下後客死異鄉,現在終於明白八世祖原屬反清復明之意見領袖,曾高中舉人、擔任官職、一身榮耀,而今而後金門泗湖張姓子弟能知身之所出,緬懷先祖,惕勵子孫,崇德睦族,師八世祖之才德,為張氏後代子孫之典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