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走近金門之「陽明湖畔」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清風。
點閱率:727
字型大小:

金門島,被譽名為「海上仙洲」,自古有之。初春之際,島上的薄霧猶如輕紗,給予這一神奇的島嶼添加了些許的朦朧感。遊歷之時,人們的心弦不由自主地被眼前的山光水色撥動著……。
在人們的歲月記憶裡,有一種美,那是太武山煥發光彩的雄姿。那是一種沉穩之美,更是一種厚德之美。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經歷了多少年代,金門島周遭海水環抱。而今,島上依舊有大小湖泊、水庫點綴著,因之,島上島外的湖面、海面的水色,又是一種美,這是一種靈動之美,也是一種和諧之美。
翻閱明代中期的歷史篇章,昔日有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被貶謫居貴州龍場,杜門隱身于陽明洞穴之中,經歷苦思冥想,才悟出「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因而成就了他的人生最高境界「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後來,他返回浙江紹興築室講學,創辦過陽明書院,陽明之名遂廣而告之於天下,也成為王守仁的別稱雅號。時人習慣地稱之為陽明先生。明代同期的山人徐渭在《陽明洞》詩中有這樣的記述:「陽明洞天小,名為道流芳。馬融今別去,傳經冷石房。」
陽明先生乃曠世奇才、一代大儒、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他的重要思想受到後人的熱衷推崇。無獨有偶,「陽明山」的命名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和注腳。
位於臺北市近郊的陽明山原名草山,1950年,蔣介石為紀念明代學者王陽明,將原名草山一帶的山區改名為陽明山,後來它又被列入臺灣地區國家公園的管理之中。
在金門,聚落村莊顯示出來的「里仁」之美,是一種文化之美。其中的陽明村落並不例外。
從貴州龍場道的發端,到浙江紹興陽明洞,又到臺北陽明山,再延續到金門陽明湖。不難看出,這其中蘊藏著歷史的沉澱和文化的傳承。
至於「陽明」這個村落什麼時候建成,以及居民的來源情況,縣志並無條目記載,也不見經傳,或許它的命名有來歷?筆者帶著幾分好奇,走訪這一村落,探究一下山外陽明的由來,得知了一家小有名氣的陽明菜館,生意做得紅火。
經瞭解,陽明這一村落的地塊為公地放領,應該是在1950-1960年代才有的。冷戰時期金門島上的駐軍士兵多,為方便人們銷售日雜用品,政府就在營區附近劃了個地塊,允許生意人在此地搭蓋房屋。目前的村民大多是在「八二三砲戰」之後從古寧頭遷徙而來,後來還有少數人從他鄉入住,最終形成了一個村落。
村落位於山外黃海公路的一側,路上早有一座舊橋,名曰「陽明橋」,落款時間為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1948年12月)。橋的下方兩側有上下兩湖,兩湖相通連接,圖形類似一個「工」字,曰陽明湖。
此時,位於上湖路邊的牌子不見了,可能是被「莫蘭蒂」颱風刮走了。臺上尚存有碑記,內容大意是,1994年4月至7月為緩解苦旱的燃眉之急,軍民齊心合力疏浚而使之成人工湖泊。
我站在陽明湖畔,臨風久久凝視著水面,眼前是一片「撲朔迷離」的感覺,因而陷入沉思。想必「陽明」之名在金門這一蕞爾之地安然落戶,其文化得以傳承、傳播,其內涵也得以拓展、延伸。然而,隱藏在「陽明」深處的東西,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不斷挖掘才能使得世人明瞭其名來歷以及它的可貴之處。
曾經有人作了如此簡練的小結,在中國的歷史上,文人用兵最為厲害的有三位--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
也有人認為,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上半個曾國藩。
還有人說,近五百年來,能把真才實學應用在事業上的,恐怕只有兩人,一是明朝王陽明,一是清朝曾國藩。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王陽明乃一代曠世聖哲,已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不可不知王陽明,因為他的心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濃縮。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