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與智慧
在人類進化史中,「智人」(homo sapiens)的「大躍進」一直是個謎。兩百多萬年來,原始人類如孟子所說:「異於禽獸者幾希」,亦如莊子所說:「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其演化可謂緩慢至極。但是在兩萬年前,智人的腦容量突然增加了三倍,發聲器官進化為能使用複雜的語言,開始製造石器運用於採集和狩獵。人類的智能帶來了便利,卻也帶來了煩惱、爭奪,與「自然」漸行漸遠又自私自利,引起了大自然的反撲,使地球漸漸不適人居。時至今日,已難判斷兩萬年前智人的大躍進,對人類來說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倪匡在小說《圈套》中,敘述未來世界中機器人成為主宰,倖存的人類都淪為機器人的「玩具」。未來機器人為了讓史前人類能順利進化、從而開展科技文明、研發出機器人,所以穿越時空,改造了原始人的腦部,從此,人類就進入了自掘墳墓的圈套--「原始人一有了智能,就開始發展文明,而各種各樣充滿了智能的文明,同時也附帶產生了各種各樣充滿了智能的罪惡,人類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罪行,都是人類有了智能之後才產生的。」
唐末的道家思想家「無能子」,也將人類的智能視為罪惡的開端。在其著作《無能子》中,敘述太古時代,自然界的生物約分為「裸蟲、鱗蟲、毛蟲、羽蟲、甲蟲」五類,用現代話來說,大約是原始人類、魚類、獸類、鳥類及有甲殼的蟲類。「裸蟲」與其他生物相較,被毛較稀少,並不特別傑出,「與麟毛羽甲雜處」,夏天在樹上作巢棲息,冬天躲進山洞禦寒,過著餐風露宿、茹毛飲血、「任其自然,遂其天真」的生活。但是,「裸蟲中繁其智慮者,其名曰人」,以現今生物考古學的知識來說,就是智商突然大幅提昇的「智人」,開始製作武器、工具,「以法限鱗毛羽甲諸蟲」,到了新石器時代,「相教播種以食百穀」、「構木合土以建宮室」,農業和工業的生產,雖然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品質,卻也製造了貧富、尊卑;從此人類開始藏私、嫉妒、搶奪、爭戰,種種罪惡,層出不窮,「覆家亡國之禍,綿綿不絕;生民困貧夭折之苦,漫漫不止。」
誠如倪匡在小說《圈套》中所說,人類文明的進展日新月異,如今要人類「絕巧棄智」,回歸原始生活,已是不可能的事。在享受文明便利的同時,如何不忘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盡可能將人類「智能」發展的流弊降到最低,避免落入自我毀滅的「圈套」,就要看現代及未來人類是否有力挽狂瀾的決心和「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