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尋找消失的快樂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清陽。
點閱率:956
字型大小: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不但擁有洛克菲勒大學─康乃爾醫學院生化、醫學雙博士,尤其樂於致力寫作出書,而且在坊間大都造成洛陽紙貴的暢銷書。
楊博士對於科技醫學專業領域的著作,儼然成為推動國民醫學知識的重要管道,甚至在心理學與生活哲學方面,也提供讀者另外一種思維,藉由深入淺出的專業介紹,讓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人們原本應該擁有快樂的情緒,因此據說他本人雖然已經年過半百,但精神奕奕的外表,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十幾歲。
我們從楊博士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當中,看到了他所詮釋「快樂是一種習慣」的哲理,因為他認為人們從孩提時期就擁有快樂的天性,只是後來摻入太多負面因素,以致於老是把問題想得太過於複雜而備感煩憂。
因此他提倡快樂是一種習慣的基本原理,而習慣就經常使用的行為,至於運用行為則是改變習慣的最好方法。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要停止擔憂舊習慣,用表達取代壓抑,運用行為『肌肉活動』把舊習慣或者欲望衝動導向新的腦部傳導路徑。」楊博士結合心理與生理醫學而作此說明。
提到快樂是一種習慣的話題,朋友K曾經分享了一段影片,內容提到如何抱持正面思考,以及擁有逍遙自在的心情,是人生當中一項蠻不錯的選擇;雖然其所敘述的故事,只是極其稀鬆平常的道理,可是卻很實在而且又具體可行。
故事內容首先提及一位老婦人,總是抱怨她在年輕的時候,如何度過困頓的生活環境,而且辛勞又含辛茹苦的撫養子女,甚至與妯娌相處與摩擦的痛苦,悲慘的境遇實在令人鼻酸;可是到了中老年的時候,卻又為了渾身是病的煎熬而備感痛苦不堪!
所以老太太在平常的日子裡,總是沉溺在充滿自怨自艾的牢騷與痛苦之回憶,以致於讓自己過得非常鬱卒而且又不快樂;尤其家人也因為長輩習慣性的怨嘆,因此而天天浸淫在負面的情緒當中,所以也感到承受很大的壓力,可是卻又莫可奈何。
在此影片中所鋪陳的故事橋段,乃凸顯出人們必須面對現實,並且抱持著積極而樂觀的態度,將必須割捨的負面記憶拋棄,以便容納更多快樂與喜悅的新鮮事,才可以獲得逍遙自在的心情與平靜之生活。
「其實人們喜歡敘述負面的生活經驗,或是如何在困頓而悲慘的生活找出路,其潛在的動機之一,極有可能想因此而獲得別人之認同,並且進一步的得到他人之讚賞,藉以紓解心中難以釋懷的鬱悶情緒。」一位心理學老師作了以上的分析。
老師的意見和評論,當然有其專業與理論之基礎,不過是否就如心理學所詮釋一般之情境,其實還存在著值得討論的空間;但是基於尋找認同而抒發的情緒,應該是很多人喜歡抱怨的原因,而且事實上,那也是適當發洩的重要管道之一。
對於這樣的情形,楊定一博士認為人們大腦的智力或潛能並非一成不變,因此隨著人生不同之經驗或外在環境不斷的刺激之故,大腦神經迴路也不斷地活化或一再被重塑。
因此他更指出人們在閱讀、運動、音樂、休閒活動、人際互動等種種生活經驗中,神經元細胞不僅較不易退化,還有持續提升與活化的可能性。相對地,依循著「去蕪存菁、用進廢退」的原則,閒置不用的腦神經細胞也可能逐步消失或萎縮。人類是能夠終身學習的動物,大腦的可塑性不僅終身可塑,而且潛力無窮,這也正是人類進化的驅動力。
假如把朋友上述分享的故事情節,和楊博士所詮釋的醫學理論相結合,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宗教信仰與教條等範疇,最喜歡拿來當作宣導教材之外,其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還有不少機會可以接觸到這種正面的說辭,以及充滿著警世與智慧語言之氛圍。
所以楊博士提及快樂是一種習慣的道理,想必就是從這種思維開始切入,希望人們可以就由返璞歸真的作法,來尋找不經意而消失的快樂心情;當然大家也許都知道這個道理,不過究竟要如何在生活中落實予以遵循,並且能夠起而行的實踐之,那麼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比有一位上班族,每天疲憊不堪的下班之後,回到家裡面對家人,總是細數當天所遇到不愉快的瑣事,打從長官無理而霸道的要求開始,直到同事或民眾刁難的怒氣,都是餐桌上一吐為快的話題。
當然正在享用晚餐的太太與子女們,在餐桌上一邊用餐,卻也得一邊吸收男主人這些負面的抱怨;久而久之以後,除了太太無奈的陪伴老公吃完飯之外,孩子們則是快快的用完餐而離開。
如此經年累月之後,家人把這樣的牢騷當作習以為常,直到男主人到了退休年齡而離開職場之際,雖然類似發牢騷與抱怨的話語少了許多,可是卻反過來常常聽到太太對於老公無所事事的抱怨,尤其當她做著家事而疲憊得很的時候,更會朝著逛來逛去的老公,說上幾句不中聽的話,因而家中的氣氛總是有一點點怪怪的。
這樣無趣與無奈的情況,讓退休而享清福的男主人,除了覺得有點難過與鬱卒之外,也不禁想起當年老重複抱怨職場上的往事,難道不也是造成家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嗎?
「根據個案統計,人們過分沉浸於悲傷的情境裡,其實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思維,不但對自己的生活與身心靈極其不好,而且也深深影響周遭親人的情緒。」那位心理學老師更進一步的說。
回到上述的影片故事當中,當然也提到「左也布袋,右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的佛學偈語,無不希望藉由放下執著的概念,然後讓人們嘗試如何重新獲得消遙自在,以及找回內心充滿快樂本質的道路。
當然假使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例當中,可以得到一點點的省思與啟發,那麼就應該選擇摒棄悲傷與負面的情愫,讓那些過往的挫折隨風而逝,然後以堅強而充滿愉快和自信的心情,以及構築平凡、知足、惜福而祥和的內心,勇於面對每一個新的一天,想必那將會是一個蠻有意義的生活態度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