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我眼中的炮嬸婆││奶奶的一生
曾幾何時我敬愛的奶奶─鄉親眼中的炮嬸婆,一瞬間也往生十年了,在那個農業社會,戰地政務管轄的年代裡,那個金門一切貧瘠,民不富、政不裕、國不強的年歲裡,從事討海、農耕、兼做阿兵哥生意,是我奶奶當下的謀生技能與討生活的方法─兒時回歸時代反射縮影一一浮現在腦海。
我的阿公─個人認為我阿祖也太會取名了吧,那個年代取名字根本是雜亂無章,毫無章法,罔市、罔腰、招治、招媚等菜市場名字,一應俱全、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我阿祖竟將我阿公的尊名取為春炮,這便是我奶奶炮嬸婆名謂的由來。
自我有記憶以來,阿公在我人生中就已缺席了。據悉,我阿公以前係從事農耕活,當時在沒有節育觀念的前題下,我阿公竟然生了三男三女六個小孩。在未有恆產的狀況下從事農耕活要養活一家八口何其容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份辛苦可想而知。奶奶為幫忙家計,減輕阿公負擔,清晨磿豆漿、做豆腐(乾),白天開椪仔店含撞球室,專司服務鄉親及阿兵哥的生意,對家庭經濟不無小補,
但蒼天招弄人,阿公在從事農耕活辛苦當下,為紓解壓力竟因此迷上煙癮,導致身體每下愈況,終因體力不支倒地,一蹶不振,在三十多年華裡驟然逝世。奶奶─炮嬸婆又在因緣際會下成了神明代言人,也因此開啟了他為鄉親占卜、求神問事、觀落蔭、收驚的服務歲月。
因當時家裡係開椪仔店,又兼做小吃生意,因熟能生巧致奶奶練就一手好廚藝,對往後我對吃的講究有絕對性的影響。在奶奶為神明服務的日子裡,只要奶奶一開壇,我幾乎都會在旁邊,終究那個年代裡沒什零食,跟在奶奶身邊有在起壇過後的供品可供食用,而我也在這氛圍下逐漸對佛、道教的神秘產生濃厚的宗教信仰與興趣。
奶奶因教子有方,持家有功,於民國56年榮獲金門縣政府模範母親之表揚殊榮。至今那獎狀仍高掛古崗老家牆上,成為家族的光彩,甚獲鄉親肯定與讚賞。
唯老天捉弄人,奶奶在經過年輕喪夫之痛後,歷經十來年後,奶奶的二子--家父竟於民國64年來離開她。早年守寡,中年喪子,猶記得當時奶奶呼天喚地的淒然哭訴聲,那錐心刺骨之痛,驚天地泣鬼神啊!
依稀記得奶奶想用其與生俱來神明代言人之本職與死神拔河,救回她的二公子,正所謂要人也要神,奈何人終究無法與天鬥,奶奶中年就在喪子的痛苦煎熬輪迴裡度過了數十寒暑。
我叔叔為避免奶奶留在家鄉觸景傷情,就搬到金城來居住,因叔叔與嬸嬸都要工作,當時鄉下人祖無產業,要來金城討生活及買棟房子談何容易啊!搬到金城後,為便於嬸嬸製作服裝之便利,首先即在北門里浯江街租賃房子居住,後來才置產,落腳於西門里鳳翔新村,而帶孫子送孫子上下學與炊煮料理三餐、整理家務的重擔,即便落在奶奶的身上。奶奶因係後豐港洪氏,致其從事家務之工作駕輕就熟,且有條不紊,我個人生活習性及行為的有條不苟個性深受其影響啊!
家人平凡、平淡、平安的過日子是一種幸福,也是種福份奢求,在其照顧的孫子一天天長大的同時,誰又能想到惡運又再次降臨奶奶身上,其三子在一次赴台搭乘運輸機的路上,該運輸機130竟於民國72年發生空難,掉落於料羅海域喪身海底,奶奶因一次的意外奪走了她的第二個兒子,奶奶的命運是何其坎坷,何其不幸啊!奶奶神職的工作在發生二次兒子往生的當下已絕望,已截然失去信心與希望,從此她的神職工作也在此告一段落。
奶奶因早年從事勞力工作過勞之故,致使晚年深受巴金森氏症所苦,手腳逐漸不聽使喚,甚至擻抖著,為其生活帶來諸都不便,做為晚輩的我們也很痛苦,痛在奶奶身,疼在我輩心,我輩又無法分擔其痛苦,那種苦深烙心坎深處,久久無法自己,承載了無盡的感傷。
一個家族的興衰,古云一命、二運、三風水,果真如此嗎?不盡然吧!只能說是命運捉弄人,人的造化,人的際遇有所不同,有人身在富貴之家,有人身在官史之家,有人身在窮困之家,有人身在身障之家,那以後所走的人生路,所過的生活日子也因命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奶奶從不抱怨,從不言苦,女人係菜仔命,在奶奶身上得到應證。
奶奶在從事神的代言人當下,是無給職,不求回報,一味付出奉獻,舉凡鄉親有所求須問事時奶奶僅適時配合樣,給人方便,致而贏得鄉親的認同。其炮嬸婆的封號,我家論輩份,在阿公那個年代屬春字輩,在鄉親的輩份上算前幾位呢!
在堂兄弟們學成後,奶奶的身體每下愈況,在兩權輕重相衡下,奶奶怕拖累嬸嬸,毅然決然要求大伯將其帶往古崗頤養天年,就在依依不捨的狀況之下,奶奶又回到原始地家鄉--古崗度過殘年。
年年歲歲在一個夏季的午後,奶奶預知天年將屆,主動央求家人將其送往古厝,在等待過往,日子反而是平靜的。在得知的第七天,我心一悸動,上午六點又特地返回古厝探望奶奶,然後又去上班,在上班不久,接到僅存姑媽來電話,那一頭傳來奶奶往生的壞消息。親人一個個走掉,一個個過往,人云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沒錯,但當下又有誰能如此灑脫呢!正所謂三千繁華彈指剎那間,百年過後不過一捧黃沙而已,所有難分難捨,因為親情使然,不想觸及哀慟,唯有放下割捨,先人走得安心,親人緬懷在心。
人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感恩圖報。奶奶充其一生謹守傳統婦德,儉約持家,悃款待人,仁恕積善,在平凡的人生中,卻留下了令人懷念的不凡慈範。所謂一代過去了,另一代又來臨,大地卻永存,奶奶您的慈範常駐我輩心中。
(寫在母親節前夕/稿費轉贈大同之家安老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