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校友
幾天前與高中老師聊天,這是我畢業多年後地一次與老師暢聊,這位老師向來對我很照顧,言談之中不時將「傑出校友」的頭銜加冕在我身上。其實我自認未做過什麼「重大成就」,所以對於無端「傑出校友」的封號,只能笑而不語。這時才驚覺到原來一個人在畢業後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或是偏差的行為,例如犯罪)總會與母校牽連在一起。本來還天真地以為不再是學生後,便從此會與「學校」二字成為絕緣體,殊不知兩者之間有著絕妙的牽扯。
「明星學校自然應該造出明星學生」,所以一但有違此等理論便會被用放大鏡來檢視。最常在學校聽到的話就是:「各位都是頂尖學校的學生程度一定相當優秀,所以這題就不用解答了吧!」這時我的腦海只會閃過一隻烏鴉,然後一陣靜默,心中無限OS:「額……可是我不知道答案……」。
所以是我資質較差嗎?(雖然有幾度懷疑過自己),但經過多年的觀察才發現,其實大家只是礙於面子問題所以不敢發問,也就是說因為刻板的印象使得大眾思考邏輯變成:「你們都考上這麼好的學校了,這麼簡單一定會!」但他們都忽略了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這時並非關智商高低,更別說頂尖學校出來的就一定都聰明。」(我不是在否定什麼,只是想澄清一些刻板。)
老實說,用學歷來證明自己是位「傑出校友」確實使我有短淺的榮耀感,至少可以讓父母在親友們面前炫耀,但這也是很幼稚的。「傑出」的定義是什麼?對我來說,這兩個字太沉重,傑出意味著比多數人好、表現較為出色,但其實更多時候這是種枷鎖,無形的卻又牢固的扣在身上。就像有種模範生的感覺,說什麼做什麼都要「符合印象」要不然會愧對於「傑出校友」的封號使母校蒙羞,庸庸碌碌絕對不行,一定要有所成就最好可以幫助母校有建設,例如企業投資之類的。
而「傑出校友」可不只要在學業上傑出,在親朋好友中更要表現傑出,最常聽見親友講的話就是:「這麼會讀書吼,就應該去當醫生啦!錢比較多……」。
「額……可是我是一類組……」。
「啊一類組是什麼?」
「……」
要不然就是說:「妳吼,我看妳長大的啦,從妳小時候就知道是個聰明的小孩啦!」
這時我耳邊總會繚繞著一段不知從哪裡聽來的話:「聰明的人不容易快樂。」
聰明的人不容易快樂。
比起「傑出」,更重要的是快樂,對吧?
簡單的人容易獲得簡單的快樂,那聰明的人可以獲得聰明的快樂嗎?
還是連快樂都要變得傑出,不容易得?
看著自己的名字印在偌大的榜單上,彷彿給我帶來了除了榮譽以外的其他,那是什麼?
或許是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神,深深地烙印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