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瘡
什麼是疥瘡?相信一看到「?」部首立馬知曉是一種疾病,沒錯!根據維基百科解說:「疥瘡是一種由體外寄生蟲引起的、有較高傳染性的一種皮膚病。多始發於手指夾縫,症狀為皮膚表面出現丘疹,同時伴有晚間尤甚的奇癢。」
就讀國中時,鄰座同學雙手的指縫都是潰爛的傷口,那時雖然沒有太多的衛生資訊,但是看到她不時的抓癢,雙手指縫都是紅色丘疹,有些傷口還出膿,隱約知道這是一種皮膚病,因此每週輪流換座的週一時刻,入座前,一定拿濕抹布仔細的擦拭一遍又一遍課桌椅,儘管如此,輪座幾週以後,還是被傳染了!
「生疥生疥,這真正費氣,怎樣無注意,去被別人傳染到。」當母親皺著眉頭發愁,我才知道感染疥瘡的嚴重性。一週後是期待已久的暑假,天氣酷熱,整整兩個月的假期都用來跟頑固堅強的疥蟲奮戰。剛開始,只有腳縫指縫遭殃,後來連隱私處都有,疼癢難耐,兩片臀也有疥瘡,不方便坐下,嚴重影響睡眠品質,每天花很長的時間挑破紅腫處擠膿,上藥,舊的疤痕未結,新的皮膚又受感染,痛苦不堪!手足們一個個都離得遠遠的,深怕被我傳染,母親不時要抽空用大鼎煮開水燙我穿過的衣裳、蓋過的薄被,殺菌滅蟲。天啊!我究竟要煎熬到何時?
眼看開學在即,母親告訴我有一偏方可以斷根,那就是用豬油煮硫磺,趁熱燙死疥蟲,可以試試看!我一聽那敢?豈不是跟犯人一樣用燙刑嗎?母親見我不肯,只好選擇西醫醫治。當時的醫療條件十分缺乏,沒有良醫良藥可以診治,看診的醫師幫我打了一針盤尼西林試試,剛開始好像有效,疥瘡沒再蔓延,病情似乎控制住了,每天一針,持續打了一週,可惜只要藥效一過,疥蟲就蠢蠢欲動,恢復挖掘行動,難忍的奇癢加上隨搔癢而傳染到其他地方,見治療不見成效只好停止看診打針了。
距離開學前一週,母親說再不試試偏方,這個樣子怎樣上學?只好硬著頭皮,接受皮肉之痛。只見母親把豬油投入鐵罐中煎得滋滋作響,之後加上硫磺,再用紮好的布紽沾一下滾燙滾燙的硫磺豬油,往長疥瘡之處熱燙下去,痛得我唉爸叫母,直呼「不要!不要!」母親早晚這樣各燙一次,持續一週之後,終於把頑固的疥蟲徹底消滅了,留下的傷疤直到大學時代還明顯可見!
宋代文人在《風月笑林》記載陳大卿得了疥瘡,被人笑話,當時大卿笑談疥瘡有五種德行。哪五種呢?「不長在人臉是仁,容易傳染是義,讓人叉手搔癢是禮,生於不易察覺的手指縫間是智,每天定時發作是信。」如此風趣地描述了疥瘡的特徵症狀,沒得過疥瘡的讀者讀來輕鬆自在,對我而言,這種與皮膚病疥瘡痛苦交戰的經驗真是令人沒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