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閩第一,世澤流長」初探
一、照牆的興修史 :
「開閩第一,世澤流長」的照牆,是后宅王氏宗祠大門前面為擋路沖和鎮煞的建築物,也是本后宅村重要景觀之一。照牆面對王氏宗祠的一面書寫的「開閩第一」四個字;另一面書寫的「世澤流長」四個字,其最原始的字是先賢王劉季純先生手筆,當時(民國12年)是用咖啡色玻璃碎片以陽塑鑲崁上去的,後來王氏宗祠在第二次(民國68年) 修建時,把用玻璃碎片鑲崁上的「開閩第一」、「世澤流長」等字樣敲掉,改請當年服務金門縣政府秘書室馬燮視導書寫同樣的字詞,改用水泥以陰雕塑上去,沿用迄今,民國103年,宗祠第三次重修時,照牆面再加以美化貼瓷磚,並請油漆彩繪師黃廣耀師傅再重新以白底藍字油繪。(以上有關照牆的興修史資料由目前后宅王氏宗親會理事長王世昌先生所提供。)
二、「開閩第一,世澤流長」的由來:
我們的「開閩王氏先祖─王審知」,又被尊稱為「八閩人祖」和「開閩王」的開閩功績,是一種至高無二的推崇,而且尊稱之為「開閩王」,又是福建民間一種無限崇高的愛戴。
史記宋太祖之得天下,為仰閩王德政,又於開寶七年下詔重修其「忠懿王祠」,並額其廟口為「八閩人祖」,較之「開閩王」為更進一步的表揚。
而我們開閩王-審知公,來自河南省光州固始縣,生於公元862年,卒於925年。審知公,字信通,又字詳卿,其祖籍琅琊(今屬山東省),後移家今河南省光州固始縣。唐中和元年(881年),審知公隨王緒渡江南下,進入福建,「竹林兵變」後,奉長兄王潮為帥。王潮於光啟二年(886年),攻下泉州,其被封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派三弟審知率兵攻佔福州後,王潮封為福建觀察使,審知則為副觀察使。乾寧四年(897年)長兄王潮卒,次兄王審邽辭不接位,終由三弟王審知繼任,而後又加平章事,封為「琅琊郡王」。後來樑開平三年(909年)加授審知公為「中書令」、「福州大都督府長史」,又被封為「閩王」。
閩王審知公,七主閩政,在位二十九年,享年六十有四,謚「忠懿王」,廟號太祖。公元925年,閩王不幸辭世,噩耗傳出,舉國哀痛,家家鎬素,處處悲號,王府設堂席,寺剎禮懺念經,七終而後,出殯之日,送葬官民,洶山湧海,俱見閩王之德政,遺愛人間。為仰閩王之功德,詔改閩王府宅為「忠懿王廟」。先後立「恩賜琅琊王德政碑」和「忠懿王碑」。並額詔宋太祖曰「八閩人祖」藉表尊崇。歷朝以來,都有修繕。官民祭祀,春秋不絕。至於各邑鄉間,或建「閩王祠」,或立「護國尊王廟」,都以「神祇」來奉祀。子孫繁衍於大江南北各地區,八閩已成為主要一地望,而以「開閩第一」作為此地望的「堂號」,從此以後,福建王氏宗祠或私人宅第,其所懸門燈,都寫上「開閩第一」;遇有喜慶,常以「開閩第一」紅綾,橫掛在門楣之上,習俗繁延至今未改變。本后宅聚落凡有喜慶,皆遵照習俗以「開閩第一」為燈號由兩個男童提在拜祭祖先之喜慶隊伍之前,待拜祭完各房祖先之後,再把燈懸掛在喜慶人家祖公廳與天公燈稍較高之位置上方,因后宅始祖廿七郎公是閩王審知公子孫繁衍後代,這一點凡我后宅子孫必須要有的共識須知之事。
三、永懷王氏先祖─「開閩王」
我們的閩王審知公為一代名主,勤政又愛民,忠貞報效於國家,仁愛及於百姓,福建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建設做出偉大的貢獻,其「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閉門天子」、「拒稱帝,護統一」的觀點理念尤為後人所稱頌;而其實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全忠稱臣納貢,並與南漢、吳越的地方割據勢力締姻結好更是不遺餘力。審知公整頓吏治,用人唯賢,重用不受饋贈的賈鬱等賢達,重視農業的顏仁郁及黃滔等人。當時在外地任職的翁承贊、王倓、徐寅等賢士都相繼紛紛來歸,而審知公都予以禮用。審知公還在福州大興「四門學」,以教閩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廣設庠序,搜集整理文獻,使閩中文教事業得到發展。再者審知公更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墾荒,圍墾造田,擴大耕地面積。又興修水利,鼓勵農民種茶,每年輸出茶葉五六萬斤,當時福州鼓山的茶葉還被列為貢品。又重視商業、外貿,以開闢福州的外港,使福州成為東南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除此之外,審知公還撤除關卡,免除苛稅,於是貿易額擴大,財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對安定。閩王審知公並兩度擴大建築福州城池。唐天複元年(西元901年),於小城外加築城牆,稱為「羅城」。後樑開平元年(西元907年)再築南北夾城,稱為「南北月城」,面積比舊城擴大七倍多。閩王審知公篤信佛教,主政時興建或修復的佛寺達200多座;還鑄造金銅大佛,用金字繕寫四藏經送入「開元寺」。閩王審知公卒於後唐同光三年( 西元925年),諡「忠懿」,原葬于福州北郊,後移至蓮花山南麓陵園至今。
以上我所介紹的這些故事資料是參考大陸作者吳小琴整理的文獻,因為「開閩第一」是紀念王氏先祖王審知,為讓先祖王審知的甘棠遺愛能「世澤流長」,所以筆者有義務蒐集故事歷史資料,提供給鄉親及宗親後輩知道其「開閩第一」的來由及「世澤流長」的含意,尤其知曉吾祖先開閩王德澤廣被四海、為世代萬民所共仰的原故,並希望凡吾王氏裔族後輩能瓜瓞綿延,一代傳給一代聆聽,並興起尊宗念祖、效法先祖德政精神、進而發揚光大、再創光祖耀宗的歷史新頁是筆者所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