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同袍情義長在
從軍轉行之後,人生彎入另一個路徑,多年之後的人情風情也似乎有了不同的局面。隔行如隔山,不只在說專業上的差別,也表示所遇見的人將大有不同;人不同了,一切恐怕都會改觀。
軍隊雖說相對封閉,但它的組成卻是相當開放,官士兵、常備役與義務役,加上經常輪調退補,人數眾多且異質性高、變動性快、機動性強,說軍隊封閉或僵化,恐怕看得面向太侷限。
因為教育訓練工作的緣故,長年以來我經常接觸的學員以士官居多,他們也自然形成我人脈的主流,即使在退伍之後,情況並無改變。
從我與士官建立的情誼脈絡觀察,他們退伍之後的際遇大有不同,簡言之,好壞差異大,有人上了天,有人下了地,不少士官同袍退伍之後過得並不怎樣,許多人按理講應屬退輔會照顧扶持的重點對象。
為何士官的際遇較不如人意呢?退伍早,沒能吃到終生俸可能是主因之一。然則,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退伍之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下定決心,積極作為、堅持奮進,終抵有成,有不少士官卸下職務束縛之後,大展身手而功成名就,他們沒有終生俸,反而有了更大成就。
退伍之後,士官依然是我的人脈主流,接觸漸多,我更發現其中有人過得相當清苦,但他們做人的情義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也不比任何人少一點,就我主觀來看,反而還更多於人呢。
為什麼士官苦於生活,卻又能情義相濟呢?或許有幾個原因:曾經同甘共苦,建立革命情感;同是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彼此才更能體會相互扶持照應的重要與必要。
這些年來,相繼成立了以士官為主體的軍校校友會,我與幾個單位常有互動,看見與聽聞的是他們相互扶持的感人事蹟:聞聲同心協力救苦濟難,或到家中探訪,或到醫院慰助,或在靈前上香公祭,雖救急難無法救窮,他們能做的與所能給予的終究有限,但其相挺之義舉感人肺腑,帶給身處苦難、病痛與人生陷入深淵低谷的人希望與鼓舞,或許助人一臂之力而點滴在心,終於奮進而揚升,人生有了新生。
吃過苦的才知苦,受過難的才知難,經過苦難的人更具同理心、同情心,雖然能力有限但願意付出,雖然給得少但捨得給,他們的手心經常向下牽引彼此,士官之情,有不凡的熱度。祝福士官之情熱度不減、情義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