屘子也是名分
台製的電視連續劇《長男的媳婦》在台播出後,近年又在對岸兩度翻拍,可見華人世界非常注重此倫理議題。大到領導人,小到私人家中兒子的婚姻對象,攸關個人「名分」之界定,每每牽動相關人士的神經。
身在民主國家,每逢地方或中央各種領導人或公職之大小選舉,莫不讓許多熱衷其事者深入關注與密切注意,可是很少有人想過,家中的排行為何不適用選舉產生,為何有人生出來就是大哥、大姊,有人卻是小弟、小妹,何以故?當基督新教的牧師用「長子的名分」來講道,著重在勉勵人看重上帝所賜的恩典。若以「居上不居下,作首不作尾!」連在一起講,有時真叫這些廣大「作尾」之信徒情何以堪?
談幼子的名分,不是故意要與長子的名分唱反調;而是太多人只看到「長子」是「名分」,殊不知「屘子」也是「名分」,也是上帝的賜福。「屘子」之為「名分」,與長子的一樣神聖。「名分」是指所居地位的名義和所應有應盡的職分。最早出典自《莊子.天下》:「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在古社會禮法時代,名分定則天下定。在華人社會長輩們的前半輩子所經歷的,普遍還是如此的社會結構。
閩南人的農業社會,長孫有資格「捧斗」還有多得一塊長孫田的習俗;若是家族企業,長子、長孫都半是家業繼承人的首選,他們也被賦予更多的期待。因為長子、長孫是權力結構的焦點,所以特別受一般人矚目。
殊不知「屘子」也是「名分」,也是上帝的賜福,可以從雅各賣紅豆湯給哥哥的故事慢慢明白。上帝悅納的是雅各信靠上帝的真心,而不是他把長子名分當成榮譽來追求,似乎很有進取心,實則是沒看到「屘子」「名分」的珍貴。最終,他哥哥因為重食欲,輕看這名分而上帝不喜悅。雅各信心特大,以幼子之實質,自認為能盡長子的義務,與上帝的關係更親密,所以能見天使「在通天的梯子上下」。
而今社會變遷,年輕一輩許多人不婚、不子,很多是「獨子的名分」,同時要扮演長子協助家庭,也扮演幼子承歡膝下。若是只有子女兩人,或者子女眾多,既沒有所謂長子貢獻較多的事實,自然也不會有多分一份財產的情事。所以說,世上雖沒有公平的事,若真有上帝存在,上帝必然是公義的。
上一輩「屘子」的雙親是年老體衰的,各種先天條件不如長子有年輕力壯的父母,這不代表上帝不愛「屘子」,而是給他不同的境教機會,且是身為長子者所沒有的機會,所以,「屘子」和任何排序的子都要感謝上帝。
至於申命記「 作首不作尾,但居上不居下!」乃上帝勉勵人遵守他的誡命之應許,不是說每個人都作首比較好,而是守神戒命者更有能力作首,所以經文:「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誡命,……,耶和華就必使你作首不作尾,但居上不居下。」總之「作尾」的若在所居地位的名義和所應有應盡的職分上忠心,上帝必喜悅,有無作首居上並不重要,因為上帝與信徒們的福分,不是嗎?
然而,世事正如耶穌所言「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對於不留心的人,很多真理對人們而言,宛如不存在一般。人們身上常常應驗賽亞的預言:「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正如「屘子」也是「名分」,也是上帝的賜福,可以從雅各賣紅豆湯給哥哥的故事慢慢明白。
長子多得一份產業,乃農牧時代子女眾多,長子對家族出力較多,而且若父親亡故,必須承擔照顧遺孀和未出嫁姊妹的責任。反觀蒙古遊牧族群則因長子可能到遠方遊牧,另組家庭,而有幼子守灶的傳統,由幼子繼承父親大部分的產業和社會地位,邊疆許多少數民族也都是實行幼子守灶的繼承傳統。像我們海島型島國,則有可能長子出海捕魚,久久不歸由幼子承擔照顧父母之責。
《長男的媳婦》中的主角,因為那個「名分」遭遇很多困難,所謂「有錢人家的飯碗不好捧」,這就是戲劇吸引人之處。反過來看,若她不是長媳就相對不會受那麼多苦了,因此,處於非領導位子的幼子之「名分」,也有其優勢,這些「名分」不必去爭,有的也爭不來呀,能夠各安其分是最好的結局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