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工廠的長夜
離家不遠處一條舊路上,有一間豆腐工廠。打從年幼時就見它存在,迄今已有三十年以上歷史,這種老工廠如同許多傳統行業一樣,因歲月使然逐漸退出市街,成為人們的記憶,它是極少數仍在營業的老店。
這座方圓十公里內僅存的工廠座落在茄冬溪旁,一邊挨著「星見橋」,如同橋名,呼應著豆腐廠每日由黃昏開工,清晨結束的追星趕月日子,是一個長時工、費勞力、薪資有限且尚無法歇業的傳統行業。
工廠至今仍用廢木材作燃料,大批由各處拉來的木材堆滿在廠邊空地上,看顧爐火師傅的臉永遠是紅通通的。他要小心的注意爐火,不能使其忽旺忽暗,以致豆子無法煮成原漿。在大鐵棚下,原漿煮成後洩至大鍋裡,再抽出灌至旋轉中的模具內,加以人工攪拌,經過石膏點過的豆腐於是成型,師傅手腳俐落的將模具裡的豆腐倒在木板上,一塊塊10×10還冒著熱氣的豆腐已經完成,積成數百板後,送上一旁待發的貨車上,在早市開始前逐一送至各市場。
十年前開始帶著鍋子來此買豆漿原汁,一瓢25元,由客人自行將錢幣投入牆上盒內。回家後加兩倍水稀釋煮沸,就成了一鍋新鮮可口的無糖豆漿,其濃淡適宜、豆香味十足,晨間搭配饅頭或吐司麵包、再煎一個荷包蛋,就是一頓營養又美味的早餐。
一週我要來兩次,長時間下來與他們逐漸熟識。晚上八點第一批豆汁用完,也是他們歇息時間,這時吃飯、喝水、抽煙,是較能喘息時刻,就是這個時間,我能與他們說上一會兒的話。
師傅約有七人,中高年齡者五人,年輕者二人,其中也曾有過越籍及台籍婦女參與,但在一、二年內因撐不住而離去。他們下午五點上工,清晨二、三點下工,豆腐需求量大時,需延遲至凌晨五點才離開。當盛夏來臨時,是豆腐店內最辛苦時刻。地表熱度尚未退去,棚內鍋裡蒸煮的豆漿又熱氣騰騰,廠間的溫度幾乎達38-39度,每一個工作者都像是從水裡撈出來一樣,揮汗如雨。隨著運轉的豆腐原漿眼忙手快動作,但是未到原汁用磬是不會停止的。汗水揮發太多,勞動量又大、室內溫度臨至極限加上熬夜,體力肯定消耗極大,這是我所見過最辛苦的工作之一。
其中一位年約六十歲的王師傅,耳朵重聽但人十分和善。他離異後在廠裡已十多年,每月薪資除留少許自用外,大部份都寄給了遠在高雄讀書的一雙女兒。他隻身租屋在橋旁民宅。白日下工後返回住處睡眠,下午餐後再上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年只有春節四天休假趕往高雄與女兒團聚。我沒聽到他有怨言,人生被現實所迫,並不是一句「樂在工作」就能解釋艱辛的生活!
另一位清秀又勤奮的年輕人,我不能瞭解他如何能長時間在此工作?他瘦得像一根竹竿,但始終保持樂觀情緒。曾經下午在一處加油站看到他做鐘點工,才知他是如此的拚命。上午睡覺,中午以後在加油站打工,五點以後就在豆腐工廠做整夜工。十年來,人來人往的走換,但他始終守在崗位上沒有離去,如此年輕卻能吃苦耐勞,是家境如此抑或有其遠大目標,我並沒有問他。
曾在畫冊上看過某畫家專以勞動者形象的繪畫,凡磚廠、礦坑、縴夫、拖拉賣力者都是他畫筆下人物。所繪人物的神韻、表情、肌里刻畫十分深動,連腿上青筋都生動的表現出來,我似乎在豆腐廠裡看到他畫中人物呈現。人的食衣住行離不開勞動者的辛苦,而他們常是在社會底層做著最吃重的工作,領的卻是最低微的薪水,每當走進豆腐廠,昏暗的燈光照映著他們勞動的臉龐,我有一種感恩的心緒在波動,的確,「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我們能過著自在舒服的日子,全賴一群人長時間專注的付出。
晚上九點,我買了豆漿原汁回到家中,煮沸後放入水盆,加速冷卻後放入冰箱。待所有工作完成還不到十點,熄滅燈光躺在床上,腦海中映起製豆腐師傅們正準備漫漫長夜的辛勞工作,一板板玉版式豆腐、一杯杯鮮美的豆漿,都是來自勞動者們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