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駁鄭成功在金門伐木造船說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4,032
字型大小:

民國九十五回金門服務,迄民國103年退休止,八年多的時間,筆者因專注於金門鄉僑的口述訪談、整稿工作。其間金門曾舉辦過多次的學術研討會,每每有觸及鄭成功在金門伐木造艦的議題,或在網路報刊有刊登類似的文章,或電視的節目,某同事因辦公室在隔壁,即利用工作之暇,來辦公室走動,多次詢問我對這一議題的意見。我即將以下的論點告之,他要我儘快發表文章,奈因搬家多次,我在國史館任職期間搜集的資料也不知遺失在何處,加上我專注於鄉僑的訪談工作,無暇到圖書館找資料,所以一直無法動筆。退休後,有較多的時間,得以涉獵相關的史料,得以重新翻閱資料,因此動筆寫下這篇短文,並就教於相關的專家學者。
金門童山濯濯,許多著作都歸咎於鄭成功砍伐林木造艦的後果,劉敬《金門縣志》云:「又舊多樟木,因鄭成功造船斫伐殆盡,吾賞聞之金門人云,是金門亦宜樟也。」劉敬是清未的進士,他的說法根據為何,有人說是民間的傳聞,不過筆者認為應該是來自民初金門的知名士紳傅錫琪,傅氏曾任金門商會會長,主持模範街興建,也曾推動金門造林,他在《金門竹枝詞》中云:「山登太武望西東,大海迴環受風;造艦昔將樟樹砍,島民猶怨鄭成功。」傳統社會,士紳之間的交往互動最有可能,傅錫琪的說法可能直接為劉敬所引用。其後許如中的《新金門志》逕載「舊多樟木,鄭成功造艦,斫伐殆盡。」並為往後歷年編修的《金門縣志》所沿用。
然而影響視聽最大的當屬胡璉的《金門憶舊》,他說:「據故老相傳,金門原屬林森草深的海上綠州。民族英雄鄭成功攻取台灣之前,正值南京失利之後,船艦蕩然,難以伏波,乃在金門伐木為舟,揚帆過海。厥後鄭經乘三藩之戰,進兵福建,亦以金門為前進基地。因此金門失去林木,漸為風砂侵蝕。」胡璉在1949年和1957年二度駐守金門,出任金門司令官,任內的一些行政措施為金門立下長治久安的基礎,在軍事管制時期,他愛民的心滋潤了百姓涸渴的心靈,使戰火中受苦的百姓有了新的希望,所以金門百姓都尊稱他為現代的「恩主公」。由於他倍受金門人愛戴,所以《金門憶舊》一書出版,立刻洛陽紙貴,他的說法也自然廣大流傳於民間。
郭堯齡曾著有《鄭成功與金門》一書,郭氏亦持續這種論調,他說:「金門志乘載:『舊多樟木,因鄭成功造船,砍伐殆盡。』……鄭成功當年出發征戰……皆非造艦不可,且所部高達二十餘萬造船修艦木材必多,就近取之金門乃屬常理。」金門諸多學者也認為鄭成功伐盡島上樟樹造船攻台,以致破壞生態環境,因而出現鎮風煞的風獅爺。
廈門大學歷史學者鄧孔昭則提出質疑,他在〈鄭成功與金門〉一文中說:「鄭成功修造船隻的木材一向取之大陸,做為海島的金門,當時是否生長著可供修船隻的大樟樹,大有疑問。」鄧再引洪受所撰《滄海紀遺》內載「論至艱苦者,惟十八都為甚。蓋此都遍地飛沙積壓。下戶之民,無尺寸田地者,十有八九也。其生計所賴,專在於漁。」他直指早在鄭成功之前一百年,金門就已經是一個風沙肆虐,農業產值不好的地方,百姓只好大多以漁鹽為業,「所謂鄭成功為了造船征台灣,大量砍伐島上的樟樹,致使金門生態環境惡化的說法,並無史實根據,應予徹底糾正。」
筆者同意金門林木的砍伐與鄭成功造艦攻台無關,但不同意金門沒有大樟樹,或不適合生長樟樹,緣因1949年之後,部隊在島上種植的樟樹都已長成參天巨木,況且林焜熿《金門志》云:「雙山之下,彌望坦夷,故名青山坪,松柏茂密,……」金門的十九都迄明末清初林木依然茂密,金門許多學者所指鄭成功砍盡金門林木,所指的林區應是十九都的青山坪的林木,而非十八都的林區。
青山坪的林區範圍,北起瓊林,南至董林,西起海邊,東至菽蒿山。大約在現今的金寧鄉的位置,青山坪「松柏茂密」。據舊志載:「雙山之下,彌望坦夷,故名青山坪,松柏茂密,每伏莽,患行人,官為伐去。」林焜熿《金門志》成於道光年間,距離事件發生的時間約百餘年,當時的遺老可能尚存,但他並未指名鄭成功造船伐木;反而是劉敬所著的《金門志》才有鄭成功造船伐木的說法,劉書成於1922年,距離事件時,已長達二百五、六十年。根據常識判斷,離歷史事件愈近的記載愈接近真實;史家敘當代史事,有可能為避禍而掩飾事實真象,但少有為前代史事掩飾真相者。陳炳容博士在其博士論文亦指出當時的學者盧若騰,每每批評鄭軍的軍紀,但他並未記載有關鄭成功伐木造艦的事跡。
「青山坪,松柏茂密,每伏莽,患行人,官為伐去。」這裡的「伏莽」若解釋為莽蛇或作潛伏的盜賊似乎並不合理,因為官方不可能為了莽蛇事件或一般的盜賊而砍伐整片森林,但若將「伏莽」解釋為鄭軍,就比較有可能,但砍伐的時間點為何,又因何事件而起,志書並未明言,史家亦未有定論,有些學者雖然為鄭成功平反伐林造艦的冤曲,但迄未對近代金門島嶼何以童山濯濯做出合理的解釋。
筆者認為青山坪林木被砍與施琅攻台有關,時間點應在清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間。當時施琅的攻台計畫,除預計動用三萬官兵外,考量的因素頗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風向問題,順風利於海上作戰,逆風一方易於敗北,所以風向季節便成為用兵的時機。
澎湖吹北風時,多數港澳可以停泊船艦,所以當吹北風時,可以分頭進擊,進而搶佔港澳;如果吹南風時,只有媽宮一處可停泊船隻,萬一清軍一時未能攻克媽宮,則大軍船艦就無處停泊。再則安平(承天府)在澎湖之南,如乘吹南風攻取澎湖,就算攻克澎湖,不能逆風攻取安平,必須等待十月北風吹起時,才能再動兵進攻安平。但如果利用吹北風的時機進攻澎湖,一旦攻下澎湖,立刻可以揮軍直取安平。若乘吹南風的季節攻取澎湖,卻不能取安平,則澎湖必派重兵駐守,然澎湖柴草不生,必靠大陸本土接濟;但是六、七、八月是颱風媽季節,一遇颱風,補給船被風阻絕,澎湖駐兵就會陷於危險境地;如果北風攻取澎湖,即可順勢進攻台灣,就沒有運送糧草的顧慮。惟南風之信,易於攻克澎湖,蓋因「南風之信,風輕浪平,將士無暈眩之患,且居上風上流勢如破竹,豈不一鼓而收全勝。」但何時用兵,是中央的權責,甚至只有皇帝才能決定。
大軍終於決定在康熙二十二年六月開拔,這時的風信吹南風,因上風上流利於攻克澎湖,但攻克之後,南風之勢就相對不利進取安平。大部隊可能要駐紮至十月,待北風吹起之後,再南取安平,大部隊有可能要在澎湖駐紮四個月之久。當然計畫趕不上變化,當清軍於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攻克澎湖,鄭克塽馬上在閏六月就降清了。
不過,戰前的規畫不能不詳盡,三萬官兵長駐澎湖四個月,生米不能變為熟飯,必須用木柴燒煮,澎湖柴草不生,必須後方運補。當時戰前的規畫,負責柴米運補的就是金門鎮。福建總督姚啟聖奏曰:「如乘南風取澎湖,不能取台灣,則澎必用重兵鎮守,澎湖柴草不生,一切柴米俱須金門運送。」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曰:「攻澎湖宜用水兵,破台灣則用陸兵也。但糧餉最宜預備給足,以鼓士愾。」金門不產米,米糧自是由長江口轉運而來;米糧之外,尚需柴草,自然以金門現有的林木列為最優先砍伐,筆者認為青山坪的林木就在這種情況下被砍伐殆盡。
況且,當時遷民尚未盡返浯島,無從得知島上發生的事故;或已返者,因剛經歷「遷界之禍」,不敢干犯諱禁,以致時間一久,清軍砍林的事蹟遂被淹沒。林焜熿身為歷史學家,對於史事的記載,必然經過若干的查證工作,對於前朝的事件,自可振筆直書,無須隱諱;惟因事件發生於當代,事關駐金清軍,犯禁之事,後果可大可小,出生於文字獄興盛的年代,犯禁之事攸關生死,自無須挑明直書,運用較為隱諱的寫法,同樣的也可以保存史實,「官為伐去」已經挑明青山坪林木係由清官方砍伐的。林焜熿纂修《金門志》時,寫下「雙山之下,彌望坦夷,故名青山坪,松柏茂密,每伏莽,患行人,官為伐去。」既為清廷隱諱,亦符合歷史事實,其史學、史識與史德均堪稱上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