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遊蹤
一直想來看大東藝術中心這特別的建築,也聽聞裡面的親子藝術圖書館頗負盛名,值得一訪。因訪大東順遊鳳山一日,才知這裡建城很早有許多文化遺址散佈在街巷中,隨興遊走都能撞見深刻的歷史地景,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所在啊。
為了在短時間能走訪多一點的古蹟景點,我們搭上這裡的假日文化公車,在導覽人員的解說下也對這城有了簡易清明的了解。鳳山古名叫埤頭,一開始只是一座竹城,城體以環植刺竹三重、編棘為籬而已,後來為了防禦的需要知縣吳兆麟於2804年興建了東西南北及外北門和東便門。不過現僅剩東便門而已。我們到訪時小小的圓拱門還有不少機車騎士從便門橋後穿行過來,是個還有通行功能的古城門,真的很有意思。
東便門旁也就是有名的打鐵街,有間刀具店就是姊姊之前來買菜刀的老店,各式各樣的鐮刀、鋤頭、小刀,擺放出大小規矩的排列煞是好看。旁邊的打鐵老店裡還可看到昔時的電動鼓風爐,還有好多少見的古老器具。雖然沒看到鍛燒煉鐵的過程,但老師傅剛好出來敲製工具,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這應該就是打鐵街的特殊音聲吧。據說以前這裡曾有三十多家打鐵店,不過現在僅剩五、六家在營業,算是沒落了的產業,但也是鳳山城裡很特殊的一景啊。
走出來不久就發現到處都是賣家具的,是個有規劃過的家具街,許多床鋪、椅子就放置街邊成排,實在好特別。
隨性散步,處處都是迷人的生活風景,之後我們就開始走進古蹟的懷抱裡了。
龍山寺
跟鹿港、艋舺龍山寺一樣,都是古色古香的老廟。這裡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龍山兩字推斷應是沿用大陸祖廟泉州晉江縣安海龍山寺之名而來,目前為國定古蹟。
這廟雖然佔地不大,來訪時香客卻很多顯得有點狹隘,我們也跟著朝拜,抬頭仰望細緻的藻井。走到後殿還可看到記錄這裡的古碑文,寺內的泥塑、壁畫、剪黏和木雕也都非常精緻,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的雅緻美,極具藝術價值特色的。
天公廟
俗稱天公廟的鳳邑玉皇宮,是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古廟,也有兩百多年歷史了,主神是玉皇大帝,整座廟宇氣勢非凡有磅礡之氣,不只佔地寬廣、高聳,還非常金碧輝煌之感,大概是我見過的廟宇中最感金碧璀璨的華麗感的。廟的對街就有做戲酬神的舞台,剛好在演出歌仔戲,舞台下就是販賣小吃的攤位,在其他廟宇中也是少見。
城隍廟
這裡的城隍廟最早是在嘉慶年間設立在左營舊城,後來跟著縣治一起搬遷到新城的此處。我們台南府城的城隍廟掛有「爾來了」的匾額,這裡一進廟門則看到「你來了」的大匾,較後方的藻井上也有大算盤,都是城隍廟的基本特色之物。
而這裡最特殊的就是後殿的「忠節流芳」石碑,這是目前唯一僅存追念林爽文事件訊職官員所立的紀念碑。
鳳儀書院
位在城隍廟旁的鳳儀書院,是這次鳳山遊中記憶最深刻的景點。住高雄的朋友說這是近期剛修護好的建築,有很多可看的老事物,加入了新元素,成為一個嶄新的旅點。
清代的鳳山縣城有新舊兩城,舊城為左營、新城為鳳山。林爽文事件時設於舊城的屏山書院也毀了,所以於嘉慶十九年在這裡新設了鳳儀書院,是由當地仕紳團體捐資興建的。書院除了教學功能外,還有文昌祠、敬字亭、試場、義倉、曹公祠、義學等多種功能。建築也融合了儒、道兩種特色,形式採閩南加粵東式,目構屋架搭配燕尾式屋脊。而且新修護好的白粉牆配紅磚特別典雅乾淨,南台灣的暖陽照在白牆上形成許多明暗剪影,好看極了。
我們就在許多廊道拱門間穿行拍照,細品有點模糊不清的壁畫,猜看可能的早期圖像。而且新修護好的講堂空間,放置了好多位造型可愛、表情生動的泥塑書生,充滿幽默情趣,遊客們都爭相與之拍照,成了老建築舊空間的新亮點,也讓原本寧詠的書院空間,有了新時代的幽默力,真的很不錯。
鳳山小遊的心得是,這裡實在太豐富了,改日還要再來,要帶畫具來寫生,畫遊下這舊城新時代的美麗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