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傳染病與金門人口外移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5,698
1060831f1.jpg

1060831f1.jpg

金門人口外移的因素很多,傳染病肆虐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金門因往昔衛生設備落後,且居民住宅多厚墻小窗,室內陰暗潮濕,鼠、蚤易於孳殖,故常瘟疫流行,根據縣志記載之清代的疫病如下表:
由表中可以看到到瘟病的猖獗,1820-1823連四年發生,1894-1895年又連二年發生。這裡所稱的瘟病,就是指的傳染病,大體包括霍亂、天花、鼠疫,其中以鼠疫的為患最大。
鼠疫病因源由外地傳入,大體清中葉以後,下南洋的島民日多,金廈往返的旅客亦大幅增加,當時尚無防疫觀念,一旦萌發,遂不可收拾,死亡枕籍。故老相傳,清代光緒年間,瘟病全島蔓延,死亡人數高達八千人,受災最烈的村莊有沙美、盤山、古寧、珠山、後浦頭、後水頭等村社,僅古寧頭李氏一族,喪生者便達千餘人。而金門許多族譜亦載有清末瘟疫相關的訊息:例如《浯江顏氏族譜》載:「清末疫氣猖獗,談鼠色變。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二十六日,清耀公染疫身亡,隔兩天臣懿公相繼病死。二十八臣東公感染時疫,三天遽亡,順耀公愛子心切,憂煩成疾,距九個月亦溘然仙逝,中弟均享年五十二歲。而靜耀公、善耀公均以英年夭折,亦家運也。」又載:「光緒王寅(光緒28年,西元1902年) 時疫流行,公(順耀公)次子臣東染疫遽亡,壯年摧折,……。」
其實口述資料有關瘟病的案例更多,住新加坡的楊永生說:「在我三歲時父親就病故了,死時才五十九歲,……父親係感染鼠疫過世,據長輩轉述,那次鼠疫傳染病,湖下死了許多人,當時村民對鼠疫這種傳染病並沒有太多的認識,對傳染的途徑也不瞭解。早期金門的居住環境惡劣,衛生條件不佳,家中老鼠為患,平日見鼠不怪。遇老鼠感染病毒,要死不活的出現在牆角,也不以為意,結果就受到感染。」楊永生係1921年生,若以虛數來算,這次鼠疫發生的時間,應該是1919年。
他又說「后水頭也曾遭到鼠疫肆虐。有一次我和同鄉黃天福閒聊,黃天福係后水頭人,大約長我七、八歲,我們曾談起金門鼠疫肆虐的情形。據他轉述:年少之時后水頭綽號『時仔』長輩,在一次鼠疫襲擊村落時,他三個成丁的兒子在數天之內相繼感染死亡,楊天福看著他接連幾天到沙美買棺材,眼神充滿無助和絕望處境令人鼻酸。」住菲律賓宿霧的周華林說:「19世紀初,祖父帶著子嗣回到金門(浦邊),1910年6月金門發生發生鼠疫大流行,祖父和這名子嗣雙雙染病身亡。」民國之後,春夏之交,鼠疫仍時有發生,住印尼萬雅佬董秀寶:「家父成年之後,在金門娶妻生女,他有二段婚姻,先娶金門歐厝歐氏(馬來西亞歐陽翠萍之姊)為妻,然而才結婚二、三禮拜,即因感染鼠疫而亡故。後來父親再娶我母親李螺(金門古寧頭人),……。」
1937年,日本占領金門初期,傳染病依然很嚴重,當時流行的是瘧疾和赤痢,1937年11月日軍派員調查島上衛生狀態,以瘧疾患者最多,716名內科病患中,有570瘧疾患者。同月29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就載:「金門島上目前正在流行瘧疾和赤痢。」同年12月11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報導說:「由於金門當地衛生狀態並不很好,其南部村落有瘧疾,因此廈門博愛醫院長小林醫官等人,在此從事免費診治,每天都有數百患者。」
二戰結束,金廈復通,人員往來移動快速,互動頻繁,鼠疫疫情再度復發,李揚彬回憶1940年代故鄉前山前傳染病肆虐的情形說:「我的家鄉是在前山前,滿清時代不知為什麼發生火災被燒得光溜溜的,後來就寄住在族人的家裡。我祖母是前一個丈夫去世後,我祖父就把她娶進來的,生下了我兩個伯父,第三個就是我父親。我的兩個伯父,一個是因為霍亂,一個是失心風,三年內就沒有了,我爸爸說;『我大概是乞丐命吧!民國三十幾年家鄉鬧鼠疫,可能村裡面的人因我生病怕被傳染,就把我丟到豬籠裡面去了,沒想到我躺在豬籠裡奄奄一息的,鼠疫過後我竟然沒有死。』」
戰後《顯影月刊》對鼠疫猖獗的景況亦有記載,1947年5月,該月刊載:「自從時疫襲鄉後,死亡四名,里中人心惶恐,一入黃昏,即呈悽涼狀態 ……全普及及注射鼠疫苖,……並請李邦安醫士來主持一切防毒事宜。」同年6月10日《江聲報》載:「最近廈門海港檢疫所,以金門鼠疫流行,熱甚猖獗……為杜絕傳染起見,定六月十日起宣布金門為鼠疫區, ……由金門來廈之汽船帆船先泊太谷碼頭附近聽候檢驗。」
傳染病的不斷發生,死亡枕籍,島民遂紛紛離島外逃,金門許多族譜就有相關的記載,例如清光緒二十至三十年間,即公元1894~1904年,金門地區連年瘟疫相侵,特別是光緒三十年(甲辰年)對金門城葉氏二房而言,尤其悲慘,据其葉氏家譜記載,當時二房的十四至十六世有多位族親因染疾而亡,「所患之疾,十無二生,其毒甚鉅,或發咳而卒,臨死而能自知」逢此「疫氣流行,鄰皆遠避」在這樣的環境下,葉世忠的祖父乃南下謀生。又如《金門英坑黃氏族譜稿》載:「慶昌,智爺四子……七歲父親過世,送回金門由母親蔡氏照顧。清末民初,金門家鄉瘟疫成災,又回南洋古晉。」其實有關這次鼠疫的疫情,在黃慶昌的傳記有更詳細的記載,那一年大約是1904年,《黃慶昌傳》載:
當慶昌渡過了十五個寒暑的那一年,瓊林村以及鄰近的村莊都發生了鼠疫症。鼠疫症是一種傳染病,病源來自帶茵老鼠,由於村里衛生條件差,老鼠縱橫雜處,人一經被鼠噬,病毒便循血上腦,進而發高燒,全身出斑點,當時沒有藥物治療,所以不上三、五日患者便抽搐、發抖、皮膚發紫、嘔吐而死。尚時瓊林村每天都有兩三個村民染鼠疫而死。箴娘(慶昌之大娘)隔鄰的表叔家一個星期內就有兩名親人被奪走了生命。鼠疫症的流行使瓊林村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有很多人攜眷外竄,但不久,金門各個村莊都陷入鼠疫病的災難,簡直可以說是無一倖免。箴娘惟恐鼠疫病殃及慶昌,曾在第一時間把慶昌帶到英坑社去避疫,不過到了英坑社也受鼠疫傳染的時候,他只好痛下決心,忍痛咐托一位要回砂勞越的同鄉把慶昌帶回去。這迫不得已的決策對箴娘來說是極端痛若。
文中對於鼠疫的傳染途徑,因受限於當時的醫學知識不足,描述的或許不夠真確,但對鼠疫造成人心的恐慌卻躍然紙上。
同一年,金門西南隅的古崗村也發生鼠疫的疫情,住日本的董瓊華接受訪問說:「祖父以打漁為業,金門古崗人,父親董運籌於1904年農曆5月22日(國曆7月5日)生,祖父喜獲麟兒,進城裡買東西,因而染到傳染病,幾天內就病故了,距離父親出生時只有二個星期的時間,……」又據住金門古崗的家族成員說:「那次疫情除五叔公春甌(運籌之父)受害之外,家族尚有二名成員在一個星期內相繼亡故。」鼠疫傳染快,致死率又高,住菲律賓卡加鄢的陳文丑說:「早期金門農村,生活條件不好,家禽家畜多數是放養的,村莊外圍都有很多的糞坑,用來儲存糞便,所以大體上來說,環境衛生非常不好。在我懂事以來,金門便發生過鼠疫傳染病,那是在斗門附近的一座小村莊,因時間久遠,已經記不得村莊的名字。遇到鼠疫,幾乎沒有救,大人小孩死一堆,沒有人敢接近那座村莊。」
可見傳染病的疫情一旦爆發,死亡人數就會在短時間內快速飆升,對住民造成死亡威脅,人心自然惶恐不安,很多人因此決定逃亡,甚至舉家外移。例如住印尼峇來吉里文的鄭天來就直接表示,他們的家族就是因為家鄉的鬧鼠疫而來到印尼的。鄭天來說:「當時金門溪邊發生鼠疫傳染病,我聽長輩說,前一天還看到這個人在喪家幫忙處理喪葬事務,但隔一天就聽到這個人已死亡,死亡案例接二連三,村民大為恐懼,因此相繼逃亡。」「那時我的曾祖母陳氏,讓我們後輩子孫均非常欽佩,她可稱得上是當時的巾幗英雌,我們家族前來南洋她可算是開山鼻祖。當時她育有三名兒子,老大鄭由蠶,老二鄭由醋,老三鄭由補,三人均在金門出生長大,逃離金門時且均已結婚。」「鄭由補,也是我的祖父,可能才結婚一、二年;祖母呂氏,在「唐山」產下我父親鄭文廳後,就隨著家人搭船來新加坡,在公海途中,我祖母就在船上染病死亡,不得已家人只好以海葬處理。」
住印尼汫水港的黃幫海說:「我的祖籍是金門的後浦頭,聽我的祖母張葉說,早年金門常有瘟疫,她與其兄我舅公出洋來到雅加達,……」住印尼峇眼阿比阿比的楊忠允亦云:「我的祖籍是金門的湖下。據說金門鬧瘟疫那年,祖父楊堯捕帶著妻子(我祖母)林氏,與弟(我稱叔公)楊卓齊、卓新同來峇眼阿比,……」住印尼峇勿里洞楊肅武說:「我的祖籍是金門官澳,1952年出生,據說祖父當年得鼠疫,28歲的祖母張氏帶著4歲的父親來到印尼勿里洞」
鼠疫之外,早期金門還有天花傳染病,楊水生說:「我十三、四歲時,我們湖下就流行出水珠(天花病),我們村莊在我們家住的角隅就死了二個人。」總之傳染的肆虐是迫使人口外移的因素之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