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好懷念一家喜事全村都歡喜的婚宴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金駿。
點閱率:1,021

小時候最高興的,不是狀元及第,而是村子有人辦喜事,一場喜宴,讓整個平靜的村莊變得非常熱鬧與喜樂。
婚宴喜慶前幾天,主人便開始張羅,門口搭起帳篷,遠親近鄰、大人、小孩主動湊上來幫忙,總鋪師還沒進場先準備美食菜餚款待來幫忙的人,平常粗食淡飯的鄉下,這香氣四溢的菜色讓人愉悅,個個嘴邊油油膩膩,臉上掛滿笑意,真的是一家有喜慶,全村人都歡樂。
早期總鋪師,是廚藝很棒的農民擔任,沒有特別的班底,人手不多,因此烹飪喜宴菜餚,通常需要一般略懂得烹飪的村民幫忙,無論是採買、或是魚肉處理、蔬菜洗滌、甚至是籌措喜宴用的碗盤、桌椅,均由辦喜事的人家負責去張羅,也因為如此,村莊的大人與小孩逢喜宴時都能派上用場、從旁幫點忙。
例如採買、洗菜、切肉、去魚鱗等由大人負責,小孩則挨家挨戶去借碗盤、桌椅(八仙桌、長條椅),然後把借回來的碗盤交給大人,最後還要幫忙排宴席的桌椅及碗筷。熱鬧、好玩、又能吃得油滋滋,小孩們都非常樂於出此任務。
喜宴上的食材多,一般農家廚房小,不足於處理大宗的菜餚,習慣在門口搭起戶外大廚房,洗菜、切肉、蒸煮、紅燒、油炸等等需要兩道手續的菜餚,也都會提前烹飪,所以喜宴還沒開始,菜餚的香氣已傳遍整個村莊。
早期喜宴上的名菜,有很多都失傳了,例如喜宴最後一道甜點(俗稱喜餅)、表皮炸得油酥酥如千層酥,內餡有類似伍仁月餅的料;還有一味手工打出來的魚丸也消失了,記得那時候做魚丸的步驟:先去掉鱗片及骨頭,然後再放入石臼裡,由村民輪流負責捶打,打到總鋪師說好才放手,因為功夫用得夠,那魚丸吃起來,香甜可口會彈牙,這美味!至今仍讓人回味無窮。
喜宴菜餚很多,處理過程繁雜,白天忙完,晚上還得繼續挑燈夜戰,因此晚上會點起難得一見、非常亮的煤油燈。早期鄉下沒電燈,家裡的照明靠微弱的燭光,入夜時暗漆漆,因此在那個沒電燈的年代,這煤油燈的光,著實讓整個村莊變得格外絢爛。
那些年代、那個喜宴、那宴會的主人、那些賓客、看待每一個喜宴,都是喜樂的。樸實的農村社會,他們在意的是相互扶持的溫度,一心只期待親友都來參與、讓喜宴更熱鬧,不僅喜宴一律不收禮金,還挨家挨戶去邀請親友。反觀現在,喜宴禮金之多寡,變成恭賀的誠意。
現在一般人都已經不再用古老的方式辦喜宴,婚宴都擺到大飯店,兩三個小時宴席,取代有濃郁人情味、有溫度的傳統喜宴,再也看不到傳統式的喜宴,再也沒能看到村子裡大人小孩一起來幫忙的場景,以及遠親近鄰提前來賀喜的歡喜場面,好懷念那一家喜事全村都歡喜的婚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