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日
時間回到高中畢業那年,一群好友在驪歌後並未分散,薰風正熾,將我們的友誼吹續至南國。當時墾丁對我們而言是遙遠的地名,彷彿浮游太平洋上的浩渺島嶼,神祕的、熱情的奇異國度。
因此墾丁旅行令人興奮,幾個朋友組織起來,接連數晚討論行程,對那陌生地方比手畫腳,生怕有一刻虛擲它的美。
出發當日蒼穹靉靆,不免擔心著南方的氣象,但墾丁的好天氣名不虛傳,方隨南風拂過高屏溪,艷陽便打破雲層,露出明媚可掬的風光。墾丁的海比臺南、高雄還深,還寬闊,也更加熱鬧,似乎兩百里長的海岸線全聚焦於此。
短短兩天一宿,去後壁湖浮潛,南灣、小灣、白沙灣皆戲水一遍,待陽光蒸去覆在身體的水分,嬉鬧的記憶也深深溶於骨血。到關山探了夕照,在觀景樓鳥瞰臺灣海峽吞沒渾圓的夕陽;至龍磐草原窺星盤,聆聽太平洋撥動弦音,配合一眨一眨閃爍的星子。趕著歸賦前將所有好景盡收眼底。墾丁的碧海、繁星,日與夜一切的瑰麗皆烙進青蔥年歲。
隔年初春,我在一位國中朋友邀請下騎腳踏車遠征,原以為是句玩笑話,等集合於天光未亮,冷颼颼的濱海公路,才確信這條路已無法回頭。與坐車不同,坐車來回有泰半時間在做夢,而騎腳踏車是將整日時光用來探索現實,痛苦、疲憊在不知在第幾小時爬滿全身,狠狠咬住我的意識。
在廣袤的地平線搜尋渺小的終點,沿途山海如疲憊而生的蜃景。整個屏東不單是一張平面地圖,齒輪帶動下它有血有肉,有稜有角,能清晰感受山脊的起伏與海岸的曲折,若說乘車沿途走馬看花,那麼騎腳踏車便是將這區塊當成裹身的衣料,哪兒鬆哪兒緊一清二楚。
因此我永遠忘不了看見南灣星空時的讚嘆,並非我征服了墾丁,而是這片土地徹底使我臣服。身體因疲勞抖動,已無法用言語表達震撼的心靈,更裡層的地方有股熱烈的情感流竄,激烈碰撞出未有過的體悟。我知道這很可能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騎腳踏車進行長途旅行,我用所有的精神紀錄了這次煎熬而難忘的旅程。
那夜未再逛其它地方,一路勞累簇擁我趴著軟綿綿的床鋪,在睡夢裡追憶。
回程我們登上枋山車站,在老舊安祥的車站前眺覽夕日,它的陳舊讓我狐疑時光像是凝滯於此。一九九二年八月,枋山車站正式營運,我們來訪時它彷彿一直止在一九九二年,時刻未曾動過一分。
二十一世紀的列車緩緩駛進站內載走我們,戳破沉默的年代,兩百公里的旅途告一段落。小小車廂擠著六輛腳踏車,餘暉灑滿車窗,酸甜苦辣就此發酵。
騎完腳踏車的當年仲夏,一班好友更是編排三天兩夜,不只要摸透墾丁的骨,還要進一步吸吮南境的髓。這次採用騎機車的方法,以及當地人作為導遊,機車比起腳踏車當然輕鬆不少,又不像坐車容易被瞌睡蟲奪去眼前景色。
由於時間充沛,我們先是造訪屏科大附近的涼山,涼山是一處不難走的三段瀑布,頂層飛瀑小而精巧,絲毫不輸名山大川。站在制高點眄睞,好友一個接一個走涉水而來,連成一條緊密的結,對只半入塵世的青年而言,這景象的光輝儼然佔據生命最要緊的位置。
我們渡過別離的夏季,儘管畢業後為求學各分東西,大家還能有一縷牽掛,自是難得的事。好友綻放的笑靨,乃是旅程中最別緻的陪襯,能浸沐這份友誼,長途跋涉都算不了苦。總希冀情誼長存,一徑至無邊無涯。
水花減輕酷暑,悠閒地躺在石塊上仰視鬱鬱蔥蔥,但忽來的怨詞匆匆結束這份和樂。
只是認識幾年光陰,人之間偶有摩擦,難免因誤觸逆鱗發生齟齬。其中有個夥伴對錢較為精算,也因為錢小鬧幾次。我想只是一些小錢,不必要太計較,特別都相識這麼多年,更非首次出遊,沒必要為幾張票子動氣。大家也就遷就,畢竟都從高中一同上來的,況且也不是太多錢。
不過最頭疼的是他喜愛領導,這習慣隨高中綁進大學,自九份到墾丁皆能見到頤指氣使的身影。甫開始只在幕後策畫,左右眾人抉擇,不知從哪一日始,他拉開垂簾,光譜從此變調。
從西岸晃東岸,從墾丁大街連接佳樂水,足跡踏破心目中神秘的南境。來的這麼多次,南國也不再神秘。
三日旅程結束因叨念枋山車站的黃昏,我們搶在夜幕前巡逡公路,卻怎麼也找不著那方失落的遺境。我像再訪的武陵漁夫陷入茫然,淡雲如紗蔽住夕霞,我們佇足孤寥的堤岸,天色沒有中場休息直接入夜,蒼蒼的風把夜晚颳得有些冷。靜夜提走繽紛的白日,我們一行人馳騁無光的道路,油門扯著嗓子大肆交談。
電話另一頭正說起臺南下雨,楓港這兒不久也毫無預警趕上。雨勢不夠灑脫,大部分濕氣凝滯於空氣,雨聲使我們更加靜謐,黯淡的公路似乎沒了呼吸,淪入永恆沉默。繃住的情緒像掐著喉嚨般難受,可是誰也沒說話。
失聲了,沙啞了,也許是歡暢殆盡後的惆悵,忖著藉回去的長路休憩,休養幾日一切又像往常。
事情發生在其它城市,不曉得算不算墾丁的遺緒,回來後的冬天我們又規劃旅行,那位朋友卻大辣辣拿走我們應當共同攤派的錢,他為自己的小聰明沾沾自喜,但背後蘊含的意義已非幾張鈔票。
後來他拿著我們的錢宴請他住在那座城市的同學,卻對我們不聞不問。那晚寒流凜得令人發顫,身體流失的卻不只有溫度。
把酒言歡時不曾思忖彩雲易散琉璃脆,但最後一次相聚墾丁時心裡便有感應了,那是我們最後一層未蛻的皮。大三的清明節後我們臨時起意去墾丁,恰好應了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天色並不好,直到了海灘依然籠罩一片陰雲,正符合我們的低氣壓。起因是他與人發生口角,但他站在錯的一方,反質疑我們的責備,剎那他看我與我看他的眼神竟感到陌生。
這次不再是一圈漣漪,轉眼便要掀起波浪。無瑕的校園喜劇愕然殺青,下一檔開始進入灑狗血的八點檔。
未見過大風大浪的年歲裡,產生嫌隙的友情足夠讓一票少年徬徨,初始剝落一角,接著漸離漸遠,徹底變質。墾丁依舊是墾丁,台26線仍然一片粗獷,走過幾番的我們卻變得認不出彼此。
凝時難,散時易,真的要崩盤也不過一根稻草的力度。但有的人支持他的行為,大部分則不然,因此紛紛放開手中的線遠颺,直到矛頭指到我頭上,我才明白從高中攜上來的友情充滿縫隙,如此經不起考驗。於是我們都成為一幀幀舊照,跟不上對方的青春翻頁,在新的座標中失聯。
拆夥後墾丁還是去的,但身旁談笑風生的人不同了,當然也不會有他。我常想,為何休止符點得又快又急,彈指七、八年,彈指這個詞用來輕盈颯快,但哪一年不是心血磨礪,真實交流而來,到頭來卻是說放下便放下。
或許當時只因為年輕,能掩飾掉小病小害,一段時間後再回溯,便知道其實我們一直朝自己所想的道路邁去,變異的是我們激烈碰撞的價值觀。當利害關係牴觸,底下的暗流也就潛藏不住。時間磨掉鍍著光彩的一面,驚見敗絮其中,會步往今日局面似已寫好,不過或早或晚,大家東南西北飛去,終究誰也挽不住。
去臺北的寒夜裡,幾個好友談起他的事,講著輾轉得知的新聞。不單這圈子有問題,他在學校也是,我們彷彿在聽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的事情。也曾幾次想約他出來談談,只是全無音訊,接著大家先後入伍,久未連絡的他面貌越來越模糊。
想起某個寂靜如死的深夜,他一個人牛飲烈酒,像在自我虐待。要他別喝太兇,他滿口醉囈說自己煩惱很多,無人能懂。他寧可沉溺酒海,把心裡的不愉快吐到馬桶裡,也不願與一旁活人傾訴。那道隔閡大概也不是一、兩日造成的。
最近一次跟高中朋友去了墾丁,去那裡並不思觀光,只是望著海推移曩昔,墾丁簡直成為回憶的寶庫,供我弔念青春。返家時特意走訪枋山,彌補未登上車站的某年夏日,往下似乎看見公路有群高中甫畢業的少年郎,正興高采烈前往熱情洋溢的沙灘。彼時此時,不僅容貌白雲蒼狗,交友圈也覆蓋了一輪。暮色冉逝,帶走盼不回的昨日。我們的車軸繼續向前,迎來嶄新朝陽。
日升日落,人生當是如斯。幾十年後再提往事,另是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