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膽島─九龍口上的一顆明珠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馬騰。
點閱率:1,799
字型大小:

《八閩通志》載:九龍江有「九龍戲于江」因名。
九龍江為福建第二大河,發源於閩西山區,流經數千座土樓星羅棋布的大地、高嶺低丘的山谷,匯眾溪滔滔江水奔騰入海,總長度1,923公里,流域面積達14,741平方公里,流經三明、龍岩、泉州和漳州,橫貫閩南金三角地帶,唯廈門成為最後受益者,因廈門位處九龍江之口,大膽島卻像是龍口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金門自戰地政務終止,走向開放觀光之路,而其邊緣離島,卻仍在軍事管制中,尤以響譽國際的大膽島,使人引頸企盼,希望有緣瞻仰「英雄島」之丰彩。因此大膽島開放觀光之議,沸沸揚揚已久,幾經波折過後,今日先行有限度開放,總算拍板定案,若是整建一切順利,年底以前上島一遊,不再是不可及的夢想。
您若有機會上大膽島遊覽觀光,希望不是走馬看花,只參觀些軍事建設,何況自民國八十六年國軍實施「精實案」以後,島上兵員大量裁減,據點一個個關閉,經過二十年風雨,飄落據點中的種籽已長成大樹,雜草荊棘覆蓋著作戰工事,昔日嘔心瀝血所建築的堡壘,大部分淹沒在歷史洪流中,幾乎找不到那海上城堡、戰爭氣焰萬丈的樣貌。
但您難得上島,除感受昔日戰地的風貌外,也可以認識島上豐富的人文史蹟和欣賞自然風光,知曉些各景點中的故事,因為島上的每一個據點、每一處角落,都曾經發生過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足以讓人緬懷和追思憑弔;您在島上也能體驗當年守軍的艱辛和悲壯,不禁會對昔日偉大的守島將士,油然而生欽敬感佩之心。
筆者服務軍旅時,曾於民國六十三年戍島一年,時任少校營輔導長,因職務之便與地緣關係,對大膽島產生濃厚興趣,進而開始訪問耆老、蒐集相關資料,曾於民國九十三年出版「大膽島的風雲歲月」,九十八年出版「祕島--大二膽島的祕景祕史」兩書,就在開放大膽島觀光來臨前夕,特再爬梳大膽島的歷史人文,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大膽島,瞭解這個金門最前線的島嶼、圖輿上渺如塵礫的小島,它是如何屹立在狂流中,如何躍上歷史舞台。
古籍中之「大、小擔」。大擔即為今之大膽島,小擔即是今之二膽島。
緣於民國四十年十月,時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視察大擔島防務時題勉守軍「大膽者,方能負起反攻復國之大擔」,復於四十七年十二月蒞島,親題「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守軍受到精神鼓勵,乃將「大擔島」改名為「大膽島」,古時之小擔和三擔、四擔、五擔者,同被更名稱為二膽、三膽、四膽、五膽。
《金門縣志》載:「大擔、小擔,舊屬廈門管轄,今為國軍駐守」。因古時金門和廈門同屬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轄管,縣內之疆界並沒有明確劃分,大膽島靠近廈門,又是廈門人活動範圍之故。
民國建立以後,將廈門與金門劃出成立思明縣,民國四年金門才跳脫獨立建縣,故在《金門舊志》卷一方域篇的疆界:「縣治水程西至烈嶼十五里,以赤礁為界,西南至檳榔嶼,東屬金,西屬思明」,卷二山海篇:「烈嶼周邊島嶼有覆鼎嶼、虎仔嶼、檳榔嶼」。疆界記載分明,金門並無將大、二擔島列入版圖。
《金門縣誌》又載:「大擔在烈嶼西南,其形如鵝游水,長頸昂首,北山如頭而南山如身也,其他諸島嶼,排若雁齒,聯如貫珠,難以一一名狀矣」。
《廈門縣志》載:「大擔周圍五六里,與小擔嶼並峙,中通一港,曰大擔門,勢聯浯嶼,外達汪洋,險與浯嶼同。巔曰天燈山,海舶入廈以此為準。舟來者遠以南北太武山為準,近以天燈山為準」。
《誦清堂文集》載:「凡海船渡廈門者,由烈嶼而北過鳥礁、草嶼,轉而西南入白石頭、曾厝垵以至玉沙坡,直扺廈門港。若由烈嶼東南出覆鼎嶼、虎仔嶼,經大小擔以入廈門,則係外洋水道」。
《順風相送、指南正法》書中亦載:「從廈門渡台澎,往往在大膽島侯風而行」。北山可阻擋強勁東北風,媽祖宮口澳闊水深,成為閩南的漁航避風良港,遠洋大型帆船雲集,等侯風信好啟錨揚帆。自明、清朝代以降,前往台澎或北上東洋、南下西洋航線,多以大膽島為出發點,海路往回航程都有針路詳細記載。
大膽島,南北均為小高地,分別為北山及南山,中央由一條沙灘連接而成,幅員狹小,總面積0.79平方公里,南山陡峭險峻,山高海拔96公尺,可俯視全島,北山突出海面,山高41公尺;島之兩端礁石嶙峋,不適船舶停靠,中央沙灘兩面較為平坦,漲潮時小型舟艇方可接近,適合船舶登陸。
二膽島,島呈東西相連,均為高地,面積僅0.28平方公里,中央山高56公尺,又名礁石山,島之四周全為礁石,無良好沙灘及港灣,唯北部一小灘頭勉可供船停泊。
大膽、二膽兩島相互毗鄰,相距八百公尺,位在東經118 . 10度、北緯24 . 23度,地理形勢與烈嶼犄角聲援,雄峙於九龍江口。島之周邊尚有三膽、四膽、五膽者,以其形狀閩南語命名,三膽稱為皇冠、四膽為師公墎、五膽為無名礁,由北向南順序排列,除大、二膽島嶼較大外,餘均為不適人居的礁石小島,是廈門港口一系列群島。
大二膽島出現在史書上的記載頗多,僅選錄重點作為報導。溯自明朝太祖建國,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令江夏侯周德興屯戍海疆,在閩浙築城設寨,以禦倭寇入侵,金廈海域漸趨安寧。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又明火執仗的騷擾東南沿海。
《同安縣志》載「倭寇大軍集結在浯嶼汛地,大擔海域為其掌控,閩南州郡北向同安、惠安、福寧一帶頃刻荒無人煙,南向漳州、潮州無一倖免,任其燒殺搶掠,洗劫一空」。
明朝版圖已將大膽島列為海疆重地,天啟四年(1624年)刊印的《籌海圖編》,島上已有媽祖廟、砲台等建築,可見大膽島自明朝即已開發,除具備海防據點功能以外,因風光明媚而成為廈門人遊憩之地,也因地理奇佳,被視為風水寶地,而成為富商巨賈的墓葬之所。
崇禎七年(1634年),熱蘭遮城七月十二日日記:「對廈門發動首波攻擊,鄭芝龍與荷蘭船在大擔海域溺戰至八月」。荷蘭人在中國採購貨物和建材,從大膽島運往台灣,拒向海上霸權鄭芝龍繳稅,引發遭遇戰。
明末清初,隆武二年(1647年、清順治四年),鄭成功在烈嶼吳山起義,高舉反清復明義幟,以金廈和南澳諸島嶼為基地,堅持長期抗清戰爭,金廈海域遂成為明鄭與清兵攻守之戰場,經營長達十四載。
鄭成功曾在大二膽島上練兵、築城,途經二膽島時遇兵員飢渴,鄭氏即拔劍插地,岩隙中竟汨汨流出清泉,軍心頓時大振,今日城寨已無處可尋,而「神井」仍在,井水依舊清澈,映照著歷代更迭。
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兩萬五千雄師,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等地祭旗出發,揮軍渡過台灣海峽,經澎湖向台灣進軍,驅逐荷蘭收復台灣。
鄭成功大軍東移台灣後,康熙為防堵鄭軍重返,經營 九龍江口防務,《福建通志》載:「清朝福建水師其巡緝內港者,名曰汛哨……大擔、小擔則設有煙墩和砲台」。清軍在大膽島上設水汛、置砲台,駐屯重兵和戰船,隸屬福建水師提督軍門管轄。
大二膽島雖小,軍事地位極為重要,故有《廈門志》載:「大擔島延袤數里,險與浯嶼同。康熙年間置有防守大擔後礮臺,及防守大擔前礮臺兩座」。《同安縣誌》亦載:「康熙十七年(1678年),防守大擔前礮臺,後營兵四十,每年春秋二季,輪撥千把總一員防守。另防守大擔後礮臺,右營兵四十,戰船一隻,每年夏冬二季,輪撥千把總一員防守」。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閩、浙、粵海賊猖獗,登岸燒殺擄掠,水師總督劉隆昌將軍,奉命剿海寇於大二膽海域,破賊於浯嶼,大獲全勝,將軍累官至壁山、河北兩鎮總兵,將軍對大膽島情有獨鍾,五十七歲辭官後歸隱於大膽島上,卒葬於大孤山(今名大虎山),乾隆皇帝特誥封為「明威將軍」,墓曾為駐軍構築砲陣地掩埋數十年,今已重見天日,修建為「明威公園」。
雍正三年(1725年),大擔海域成為海盜、倭寇、紅毛番活躍之地,打家劫舍侵擾不斷,官商互相勾結,商船走私偷渡猖獗,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在廈門港、大擔門外兩處汛口,設立查驗站,來船經稽查之後方許停泊。
乾隆八年(1743年),福建水師提督沈廷耀,巡視大膽島防務,有感於大膽島扼廈門港咽喉,又控閩南水道,而在北山勒石「閩南保障」,以彰顯其重要地位。提督中軍參將施必功亦多次登島一覽勝景,對金廈海域觀察審視,在北山題勒「丹鳳」二字,並做長期經營,在南側之山窪建渡口,開闢對外交通,並留下摩崖石刻─「第一津」。
乾隆十年(1745年),曾重修台灣府志的巡台監察御史範咸,在登臨大膽島時,寫下「登擔嶼」一詩,描寫大膽島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有:「天南鎖鑰橫江外,不放鯨魚夜出遊」。《同安縣誌》又載:「乾隆年間金廈形勢,大小擔島捍廈門外港之門,烈嶼當兩島之軸,其海疆形勢在金廈地位之重要」。
清朝康乾盛世,國力雄厚,重視邊疆海防,大膽島的戰略位置,自受兵略家重視。至嘉慶七年﹙1802年﹚尚設有大擔寨,建石寨兩個屯台和瞭望台,設大擔門汛,置守備帶領戰船一艘,士兵四十名,檢驗往來船隻。
同年,卻遭海寇蔡牽率眾襲擊,弁兵被戕、砲台被毀,閩浙總督白玉德為防蔡牽再度來襲,募款重建山寨城,由官員認捐4,830圓,向廈門行商募款4,400圓,建蓋大小擔山寨城,並立碑載述始末:
「廈門海口有大小擔山二座,對峙海中,為金廈出入門戶,並在兩山腰間建設礮臺各一座,派撥弁兵防禦,嘉慶壬戌夏,洋盜蔡牽駕船乘夜突至,數百人蜂擁上山,弁兵倉卒致被戕傷、搶去礮位。
查大小擔二山四面環海,弁兵數十名腹背無應、勢難固守,必須建築寨城二座,上設大礮、堆積滾木壘石、以上臨下,盜匪斷不敢登寨,庶可以永資保障。
當經奏明飭委興泉永道慶,徠廈防同知裘增壽察勘地勢情形,公捐廉俸鳩工購料建築寨城二座,周圍三十三丈、城垛高一丈四尺六寸,寨內各蓋兵房九間,以資弁兵棲止,葯庫一間以儲葯鉛,上蓋望樓一間,輪流守望,於是年九月二十八日落成,後之同事者,保斯城寨勿致傾壞,戍金廈萬家商民、永無盜寇之警矣」。
惜至清末國勢衰弱,兵員逐漸裁撤,城寨任其傾圮塌毀,城磚被漁民當做壓艙石,搬回家做為蓋屋之用,今日只留下建城的數座碑誌,詳述其勸募經過和規模,矗立在廈門大學圖書館南側,史料珍貴,由廈門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
廈門地處九龍江口,背靠漳州、泉州平原,在戰略上成為閩南之屏障,而大膽島在廈門港口的主要航道上,有如海中之門戶,扼守著其咽喉,險要無庸置疑。每當海盜、倭寇、番夷騷擾蹂躪東南沿海時,大膽島一嶼,可居中而控金廈兩島,可保萬家黎民之安危。(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