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島─九龍口上的一顆明珠
英雄故事耳熟能詳,兩軍廝殺的作戰經過,專書或報章雜誌多有報導,但在戰役中有段可歌可泣事蹟,卻顯少被提起,就是小孤山上的一個班一挺機槍,扼守住突出要點,對來犯的人海充份發揮火力,把槍管都打紅了,但還是在孤立無援下陷落,負傷官兵展開浴血肉搏戰,最後退據到覆巖低處之坑洞內,共軍喊話勸出來投降,仍然堅守力抗,後來共軍擲入手榴彈,全員被炸壯烈成仁,鮮血滿洞成池。後續戍守小孤山官兵為昭其忠烈,乃於年節時在洞口焚香設祭,曰「碧血池」,以慰告忠靈。
戰役使「寶靈寺」受創嚴重,拜亭鐘鼓樓全毀,後殿塌陷,廟已殘破不堪,駐軍為防敵再度來襲,急需加強防禦工事,便將殿宇拆除,把殘存佛像放在石縫洞中(後來修建成北山寺),建材移做為建築碉堡之用,廟址開闢成為操場,加強守軍的作戰訓練,古廟因而全毀(廟中的住持和尚和雜貨店老闆,在大陸淪陷前已逃回廈門,菜姑攜著養女改嫁到烈嶼青岐作為人妻),可惜廟中掛滿御賜匾額及碑碣,全毀於戰火,而失去珍貴的歷史資料,今日只有廟址旁尚殘存有石鼓、石柱、石墩,可估測出當年古廟的宏偉規模。
一條潔白的中央沙灘,成為兩軍決戰地,鮮血染紅白色沙灘,多少英靈埋骨於此,昔日的不毛之地,今日已雜樹荒草叢生,古戰場遺址湮沒在歷史中,興建的一條生明路上,徒留無言的獅子,守護著英靈亡魂與漫漫長夜;當年兩軍對峙,一紙作戰令,就像是棋子過河廝殺,滾滾黃沙埋白骨,到最後誰都不是贏家,今日遙祭英雄,只有茫茫大海的濤聲,傳來一聲聲嘆息。
昔日閃爍在廈門港口的「大擔燈塔」,因廈門封港而熄燈,戰役時燈塔宿舍成為史恆豐的指揮所,燈塔在戰役中輕微損壞,而守塔人仍堅守崗位,但在民國四十三年「九三砲戰」中,共軍以燈塔做為目標,進行猛烈砲轟,塔體嚴重受損,國軍認為燈塔已失去作用,反成為被射擊的檢驗點,遂將守塔人白全慶、陳貴林等撤下遷至青岐安置,拆除塔體材料做為加強工事,塔基改建為國旗台,每日升起一面大國旗,宣誓大膽島的主權。
大擔燈塔從此灰飛煙滅、消失得無影無蹤,從大陸的中國海關或台灣交通部航港局,可找到所有燈塔的詳細資料,唯獨大擔燈塔資料極為有限,只是簡單幾筆,還誤植係1958年八二三砲戰所毀,砲戰時燈塔的基座早已改建為國旗台。大擔燈塔就像消失在風中的海上明燈,兩岸好像都忘了它曾經存在過,徒留下燈塔基座的幾塊磚石,日夜目送艨艟巨輪穿梭廈門港。
民國四十七年台灣海峽戰雲密佈,人心惶惶,充滿戰前的緊張氣氛,「八二三砲戰」終於爆發,大二膽兩島首日落彈萬餘發,守軍傷亡慘重,金門司令官胡璉與烈嶼守備區第九師師長郝柏村研判:「共軍欲先以砲火摧毀與封鎖,孤困疲乏後,伺機登陸奪取大膽島」。
戰況極其慘烈,而駐軍利用岩洞堅守不屈,當時的南山頂為大膽指揮部所在地,落彈最為密集,國旗台成為火砲射擊焦點,每當旗桿被打斷,就要即刻修復,護旗勇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成仁,當第十八根國旗昂然升起時,中共以人道主義為由停火,讓島上的國旗長久飄揚。現今無名英雄的勇士們,塑像立在「烈嶼文康中心」,供後人瞻仰。
砲戰中落彈最密集的還有中央山的「大擔喊話站」,每當啟動喇叭喊話,即招來猛烈的砲火轟擊,所幸播音室設在巨岩覆蓋下,經得起猛烈砲轟。早期莒光樓為「金門歷史文物館」時,曾展示一個大膽島的喇叭筒,密密麻麻的有146個彈痕,可見喊話站所挨砲彈之多,當時的播音員趙國琴、楊秋月小姐,躲在深洞中四十幾天,忍受長期的穴居生活,只能以乾糧裹腹,堅持執行喊話任務,英雄不讓鬚眉,榮膺為國軍戰鬥英雄。
砲戰至九月九日,每天彈雨成群,舖天蓋地的轟擊,「所有壕堡幾乎全被夷平,地表三公尺全為焦土」,大膽島各觀測所幾乎全毀,對敵情之預警大為降低,形成半盲目的挨打狀態。此時北山出現徵兆,有一母雞在每次砲擊前數分鐘,會發出驚叫、鼓翅飛奔各據點,似在警告守軍躲避,起先守軍甚感訝異,而後屢試不爽,遂將其徵兆當作警報,減少了大量傷亡,後來,守軍為感念此「神雞」,在其病歿後特建「神雞墓」,以紀念神雞護衛蒼生之情操。
當時不但有神雞出現,北山岩洞中也有條「靈蛇」,同樣能在砲擊前,以頭伸出洞口搖擺以顯示異狀,來警告守軍躲避,只是蛇似神龍,在砲戰稍緩時就不見蹤影。
烈嶼人稱大膽島是「佛地」,也就是神所護佑的地方,所以獲得神的眷顧,不願見蒼生繼續有嚴重血光之災,才會有神雞、靈蛇的靈異出現。
島上守軍堅苦卓絕,也需要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於是後來賡續興建了南山頂的護國寺、小虎山上的朝天宮、北山的北山寺和北安寺等,以及在各據點中,用一包水泥塑建的小廟有數十間之多,致成為廟最多的小島,「廟不在小,有神則靈」,只要是能安定軍心,保佑軍旅平安,也是功不可沒。
八二三砲戰在四十四天中,大膽島落彈92,469發,二膽落彈27,454發,合計119,923發。據烈嶼守備區第九師統計,在砲戰中全師官兵傷亡578人,其中167位英勇成仁。另據大膽島指揮官陸志家回憶錄記載,砲戰當日大二膽兩島的兵力報告為1,353人,在砲戰中大二膽島官兵陣亡47人,重傷59人,輕傷201人,合計307人,也就是島上官兵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傷亡,傷亡人數占了第九師半數以上,可見大二膽島在砲戰中是何其慘烈。
嗣後,民國四十九年的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共軍以「六一七砲戰」歡迎,再以「六一九砲戰」歡送,三天中對大二膽濫射猛轟,兩島落彈15,227發,因已有預警,故傷亡甚為輕微,但落彈量堪稱是史無前例。
自八二三砲戰過後,歷經二十年「單打雙不打」的漫長歲月,每逢單日夜晚,要承受那砲彈凌空淒厲呼嘯、天崩地裂的爆炸聲,無以計數的砲宣彈攻擊;更要長期接受廈門大喇叭如雷貫耳的疲勞轟炸,天天歡迎早日回歸祖國的招降喊話;以及在擔任夜間衛哨時的孤獨、寂寞,要防瞌睡蟲附身,更提心吊膽浯嶼水鬼營的摸哨侵擾,守軍堅忍不拔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早期島上駐軍確實非常艱苦,但官兵皆有很高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因為部隊是選最精銳的優秀步兵營擔任守島任務,並在上島前每個人都要通過嚴格的安全查核,移防上島後就沒有「假期」二字,一律不准下島休假,要長期生活在缺水、缺電的環境中,若遇到惡劣天候,連擔任定時運補的「菜船」也會斷航,蔬菜沒有、水果免談,只能吃罐頭食品和啃戰備乾糧。
精神食糧更是缺乏,每天除輪流擔任衛哨外,也要正常操課、訓練及構工,每日下午六時陣地搜索後關閉,便屬於據點內的活動時間,但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和報紙,只有文康箱內的幾本「革命軍」小冊子可翻;郵電通訊更是不易,一封抵萬金報平安的家書,也要十多天才收得到;星期天在大膽醫院的坑道內播放電影,鼓勵自帶小板凳前去觀賞,上下午各有一場,島上雖有千餘官兵,能騰出時間看場電影的,每場都不超過五十人,可見任務之繁重;若是逢過年過節時,在碼頭廣場的司令台,會有勞軍團蒞島表演,指揮部就會下令壓縮減少勤務人數,儘量湊人數使場面熱鬧,也讓官兵抒解一下身心壓力,緩解戰備的緊繃氛圍。
島上生活雖艱苦,但如中正公園鐫刻的信條:「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險,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負人家所不肯負的責,忍人家所不願忍的氣」,人人都不怕苦、不怕難,以擔任守島一份子為榮,因守軍的堅苦卓絕而被稱為「英雄島」(到民國八十四年才鋪設海底電纜上島,民國九十一年又在南山頂上架設基地台,雖然通訊仍受到管制,已經是非常便捷順暢,此後,島上駐軍的生活也開始逐步獲得改善)。
大二膽島因地理位置之險要,自古即成為歷代兵家攻防戰場,今為國軍據守,無異像是一艘無敵戰艦,孤軍深入敵陣,為金門製造了防禦縱深,以及先期預警與安全作用,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
在大膽南方有浯嶼、二膽西南方的青嶼,兩島為共軍佔據,不過青嶼面積太小,駐軍僅能有班排之容量,浯嶼近南太武山腳下,岸上步兵武器就足以封鎖,在軍事功能上無法凸顯,戰術價值不能與大膽島相提並論,因此,對廈門港的掌控權,操之在大膽島手上,中共怎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非除之而後快,才有大擔島戰役之發生。
大二膽島距白石頭砲台約四千多公尺,距廈門大學約五千公尺,因此,國軍據守大膽島,其火砲威力射程可遮斷廈門港交通;反之,若大膽島落入敵方之手,裝上大砲就可打到金門南海面,控制金門海域,形勢必將完全改觀,八二三砲戰時,國軍在金門南海岸強行登陸運補,就無法順利進行。
因大二膽島逼處敵前,為最近的接戰點,所以首當其鋒,由於南面受南太武山及煙燉山一帶高地、西受白石砲台至雲頂巖之瞰制,以及浯嶼的牽制,三面環敵,重迫擊砲均可射擊,艦艇亦能瞬發即至,需隨時加強警戒,防敵之襲擊。一旦發生戰況,需要請求支援時,最近的援軍也在六千公尺之遙的烈嶼島,海上運輸尤為困難,只有自求多福,發揮島上標語:「獨立作戰、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裡求生」的精神。
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八日,「中」美建交,中共宣布停止砲擊金門,我方亦善意回應,即令大膽島停止封鎖廈門港,解除廈門被封港的命運,廈門迅速恢復港埠運作功能,展現出蟄伏後的驚人能量。
兩岸局勢漸趨改變後,已不再是劍拔弩張,在民國七十五年八月,政府為對大陸宣傳自由、民主、均富理念,在北山崖壁上,建造「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心戰牆,想不到竟成大陸遊客到大膽島海域觀光,一個名氣最響亮的景點,在廈門輪渡碼頭,隨時有人招攬顧客近觀大膽島,以每人126元人民幣代價,專程到標語前方水域觀光拍照,讓遊客向島上駐軍吶喊打招呼,做兩岸民間親善交流,每日數十艘船次,一年超過數百萬人次,遊船絡繹不絕。心戰牆為大陸創造出觀光大利多,使其每月有兩三千萬人民幣收入,豈不怪哉!
大二膽島的觀光資源,何只是區區一道心戰牆,而是豐富的人文史蹟、自然生態與戰地工事,這些特有的景觀,向世人訴說著大時代中真切感人的故事。
大二膽島的美好,需要親身悠遊其間、漫步其中,方可深刻體會,您可步行繞島一周(大膽島約需三小時以上、二膽島約一小時),慢慢地以散步的走法、或以健行爬山的方式去探訪歷史,當您汗流浹背登上南山頂,踏上這經過滾滾硝煙、萬發砲彈洗禮過後的土地,眺望大膽海域和廈門港灣,方可領略這彈丸之島,何以稱為險要。
廈門港自古即是天然深水良港,東南沿海貨物的集散地,極富商業價值,兩岸嚴峻對峙時,大膽島封鎖了廈門港口,遮斷其交通,使其經濟落後、物資缺乏、商業凋蔽,不得不疏散居民安插下鄉落戶,使開埠幾百年的通商海口成為死港,頓失其歷史光芒與價值。當年一個小小大膽島,不但阻礙廈門的發展,也讓其停滯、窒息了三十年,間接影響到東南沿海的進步,改寫了中國的近代史。
近來由於大陸推行經濟改革成功,廈門建設更是突飛猛進、一日千里,平地高樓連雲起,繁榮進步是日新月異,就連「金磚五國峰會」,於九月三日也選擇在廈門島隆重舉行,廈門已是熠熠發光,一舉躍登為國際城市,彈指三十年間,廈門今昔相比,印證了「戰爭無情、和平無價」。
昔日,大膽島是捍衛台、澎、金、馬民主自由的海上長城,為兩岸人心之所繫,亦如其精神指標「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何其壯哉!
今日,大膽島依然如生明廳裡的標語:「雄鎮海瀾,乃成其大;屹立狂濤,唯具爾膽」,小小孤島,竟能在歷史舞台上佔一席之地,何其偉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