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當年的故鄉……金門
經常由金門日報看到報導金門的消息……居民的生活多采多姿,小學生就能出國遊學交流,百姓可到各國旅遊觀光,享受自由幸福的生活,深感慶興與羨慕...感謝上天賜福這島嶼的人們,苦盡甘來,也不由自主的想起童年及至成年時期,金門人的生活點滴與鄉親同回味……。
中華民國於1949年實施戒嚴令,金門是前線的軍管區,百姓的生活過程必定比大後方人們辛苦緊張,尤其是經歷九三,八二三的炮戰,長時間的戰役,單打雙不打的環境下生活,提心吊膽過日子,唯有親歷其境的方能了解,然而純樸的百姓是逆來順受,刻苦耐勞胼手胝足打拚,勤儉再勤儉守著自己的家園。
那些年代住民的衣食住行都較簡樸,很有韌性。
井然有序的閩式建屋,三代同堂一起居住,大廳還被軍人佔住,入村內就能看到居民和孩童在自家附近活動,整個村莊人們都很有親和力,百姓外出或上山工作不用關門鎖門‧村內環境和居家都很整潔,因村民須每日早晨先清掃自家及週圍環境,規定每住戶每週要繳交老鼠尾巴幾條,死蒼蠅幾火柴盒,所以小孩都幫忙到處打蒼蠅。
在每個村莊,牆壁上會有各種標語:「反攻大陸拯救同胞」「反共抗俄消滅共匪」「保密防諜人人有責」「打倒共產黨還我河山」「蔣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沒有自來水,百姓需由村內水井打水挑回家,供生活所用,洗衣就在井邊及水池邊,沒電,晚上是點煤油燈,九點就要熄燈宵禁,並不得隨意在外趴趴走,城市裏有些人用煤球煮三餐,然而整個島上的居民都是用大鼎〈鍋〉大灶在煮三餐,燃燒的柴火就是農民由自家田園山上取回的﹝官芒草﹞以及農作物採收後,如高粱桿,麥子桿和花生藤,後來金門的木麻黃樹長高又長壯了,會掉下鬚鬚的樹鬚,它成為居民主要的燒飯柴火,小學生就會拿鐵耙子在樹下扒木麻黃掉下的樹鬚,如今家鄉到處是厚厚的一片樹鬚,沒人用它了。
早期的金門沒公車或汽車,百姓出門都用走路,娶新娘用轎子,婚後第三天帶老婆回娘家是坐馬,是用一座木架安放在馬背上,夫妻倆就坐在木架上,後來金門開了一條很直的公路是用水泥鋪建的,都稱為中央公路,如今叫伯玉路,也開始有軍車在島上行駛,百姓若要出遠門,就邊走邊等路過軍車舉手,軍車也會停下載他一程,這是金門公車尚未普遍時期的文化。
金門、台灣往返是乘坐軍艦,那年代金門沒民航機,有軍用機但百姓不能搭乘,緊急除外,所以一般軍民都是坐軍艦,料羅灣尚未建碼頭,所以軍艦出入都需等候配合潮水來靠岸,離岸,因此一趟行程常是兩天一夜,三十幾個小時,暈船時是吐了又吐連膽汁也吐出,過後還會做惡夢。
金門與烈嶼的交通更是辛苦,水頭及九宮都沒建讓船靠岸的碼頭,一艘約可載三,四十人的機械船,停在離岸較遠較深的海域,然後再由一小木舟停在淺水處,以一條約五,六尺長的木板,一頭靠木舟一頭放在沙灘上,乘客排隊一個個走上木板去站在木舟等,木舟旁邊站兩位船夫,幫穩住木舟及幫扶老少乘客走過木板,人數到就由兩位船夫用木槳划去登上機械船,然後木舟再划回岸邊載人,大船開到目的地,乘客再以上船的方式,相反程序下船,風浪大或霧濃停航。
金門雖沒徵兵制度,但卻比受徵召的更悽慘,所有男女十幾歲就被編入自衛隊〈稱為民防隊〉在學學生除外,男生至五十五歲,女生至結婚後,這些自衛隊會有定期召集受訓操練,男生還要被派做「公工」挖戰壕溝,電線溝,搬物品,二十四小時待命,每次去工作是自備便當與水壺,因此那時代的人會感嘆,不如那被徵召兩年有薪資,吃穿國家供給,而當了將近一輩子的民防隊,有活生生因公死在工作崗位上的,頒發一副「滅共保鄉」的獎狀就不了了之。
金門人要往台灣需填寫幾份申請表,十幾張兩吋大頭照和工本費,由村公所呈送至各單位申請出入境證,若經批准約一個月左右就收到證件。
那年代百姓與軍人都不能擁有收音機,相機,要照相就到城裏相館,相館老闆會提供活動佈景給客人選。
那時期成衣尚未普及,城裏布店林立,,很多家庭主婦也會自做衣服,有些中老年男士較節儉,會拿軍人穿剩送的軍服去染黑灰色來穿,學生不許穿白色上衣,唯恐目標顯著,所以從小到大的學生制服就是「黃咖基」。
島上的居民幾乎都是務農,有些住靠海邊居民會兼在附近海域捕魚到市場賣,耕作五穀雜糧,大麥,番薯(地瓜),花生,高粱,一年四季所生長的農作物,就是百姓生活的糧食,三餐都以番薯,麥糊,番薯籤乾煮稀飯,後來政府用大米向百姓換高粱及收購製酒,百姓就天天有大米飯吃,否則要年節之日才煮白米飯,疏菜也是由居民自種,但能種菜的田地不多,因這些農地都是旱地,較早時期在低窪田地邊還可挖一個水槽蓄水來澆菜,但是很奇妙的自從金門開始有自來水,村裏的水井,田裡的水溝蓄水池都枯乾了。金門沒有種水果,水果是由台灣進的,所以那時代的金門人不會有飯後吃水果的習慣。
百姓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沒有啥休閒娛樂的時間,最歡喜就是村內有露天電影,康樂隊勞軍團來登台勞軍,男女老少會拿椅子到戲台前等開始。後來有幾家電影院成立,成為軍民最好的休閒之處。然而有了黑白電視的時期,村內若有電視的家庭,就會邀請左右鄰舍的人來觀看,因視訊不好,畫面跳動語音不清,但是每晚總是大人及孩子們守在電視旁樂融融。
追憶了這些過去的往事,是感謝上蒼眷顧,讓這曾走過烽火歲月的島嶼和人民不斷在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