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百業臉譜系列 山后阿婆美名揚—王惠華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1,494
字型大小:

鄰近五虎山步道與獅山砲陣地的古聚落民俗文化村,十八棟閩南式建築裡的一間小吃店,手藝超群的阿婆就藏身在裡面……。
民國三十四年出生的王惠華在八二三砲戰後,跟隨雙親遷台到彰化,腳疾行動不便的父親做了點小生意,但七名孩子負擔重,才一年多,隨即回到家鄉山后來定居。但無法耕作的父親將農耕工作交到身為長女的王惠華身上,並口頭傳授犁田技術和耕種方法。要她允文允武,在家做一個照顧弟妹又操持家務的大姊,在田裡做一個枷車、牛、犁、耙,樣樣精通的「作穡人」,而母親則在閩式古厝裡經營小店鋪。當年軍隊多,滷味、炒麵與炒菜,常是供不應求。當政府開放觀光,觀光客來到店裡品嚐到她精湛的手藝時,總是讚不絕口,也因此而給予她諸多的鼓勵。
農事不能放,店務要幫忙,王惠華不敢鬆懈於雙親的託付,但終身大事也不得馬虎,因為女人的青春有限,十九歲那年,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給在安瀾國校教書的夫婿陳昆齊,而夫家上有婆婆,下有小姑小叔,又有一大片田地必須耕種,幸好她在娘家已練就一身務農本事,方不致於手忙腳亂。碧山離娘家不遠,在農事之餘,每每仍需抽空回娘家幫忙。當雙親相繼離開世間,原在台灣的弟弟回到了家鄉,接手家業,並販賣諸多產品,例如:高粱香腸、明信片、紀念章、藥膳蛋、飲料……等等,幾乎包羅萬象。王惠華則經夫婿同意,在娘家古厝護龍,經營蚵仔麵線與蚵仔煎生意,姊弟一人忙一邊,適時相互地幫忙。昔日一斤石蚵五十元,如今叫價兩百塊,不得已,做了微量的調漲,有些客人沒吃之前喊太貴,吃了之後拉開嗓門:王阿婆,再來一盤!王惠華的手藝可見一斑。
金門的石蚵鮮甜,她將海蚵、蔥、韭菜等混攪在一起,但煎時則講究用料與火候,然後再淋上一個蛋。在這依山面海的聚落,美食當前,吃一盤蚵仔煎,喝碗蚵仔紫菜湯,再來一碗蚵仔麵線,滿湯匙的野生石蚵,挑動著饕客的味蕾,那舌尖的蠕動,跳躍著幸福喜悅的音符,也讓王惠華的荷包裝滿孫中山。
戰地的炒泡麵是昔日阿兵哥的最愛,隨著部隊的裁撤,駐軍越來越少,但來金門觀光的客人則愈來愈多,炒泡麵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從母親手上所學得的技藝,王惠華將之用在烹飪上,有時觀光客一來,一口氣就炒了三十幾盤,炒到手很痠。
人稱王阿婆的王惠華,其來有自,有回藝人陳美鳳來品嚐美食,原本要訪問母親,母女雖然一同上鏡頭,但身體不適的母親由她代為回答,陳美鳳喊了她王阿婆,從此名氣不脛而走,而後大家都喊她王阿婆!而除陳美鳳外,其他影視紅星尚有曾國城、阿西、阿嬌……數不清的藝人、名人都來捧場過,也讓王阿婆的名氣越來越旺。
王惠華經營的不僅僅是蚵仔麵線、蚵仔煎,觀光客最愛的金門一條根,侄兒們將它放在蛋裡成為藥膳蛋,高粱香腸則以金門高粱酒為佐料,另有自己揉麵糰製作的蔥油餅,除了這些美食外,尚有薑茶、咖啡、奶茶……等飲料。當觀光團在遊覽車慢慢駛進民俗文化村,小吃店外座無虛席,他們不僅來觀光,亦來品嚐蚵仔煎的鮮與香、蚵仔麵線的鮮與Q,也順便看看王阿婆的廬山真面目。從她猶存的氣質中,想必年輕時一定是一朵美麗的山后之花。
現年七十三歲的王惠華,每天在碧山與山后之間往返,清晨七點,她已在民俗文化村的小店,裡裡外外地張羅,除此之外,碧山社區只要有活動,她亦不缺席,大凡做紅龜粿、炒米粉、做披薩、焢蕃薯、包肉粽,幾乎都難不倒她。並經常利用晚間,與銀髮族朋友同在村莊內的睿友學校前廣場運動、唱歌與跳舞,以達休閒效果。甚而也經常夥同社區志工到福田家園慰問,並合唱「阮的家鄉是碧山」一曲,娛樂住在該園的鄉親,她們優美的歌聲博得滿堂彩。
王惠華與夫婿陳昆齊,育有子女多人,並均已成家立業,夫婦倆原本可在家過著含飴弄孫的幸福時光,但夫妻倆則選擇繼續經營王阿婆小吃店,其女婿也加入煎煮的行列,減輕他們不少的負擔,除了宣傳金門的傳統美食,也希望有人來傳承這份傳統的美食技藝,共創島鄉的榮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