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詩與思:林佛兒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明理。
點閱率:1,543
字型大小:

談起七股,會讓人聯想到兩大地景。一是鹽山,是一片積澱著厚重的歷史之地。它曾是全台最大鹽場,總面積二千七百多公頃,全盛時每年產鹽十一萬噸。隨著時代變遷,曾經有過三百三十八年輝煌歷史的七股鹽場遂於二○○二年走入歷史,並轉型為文化藝術與生態結合的遊憩區。另一個地景是潟湖,當地人稱為「內海仔」或「海仔」。它是臺灣第一大潟湖,尤以夕照為名。無論是沙洲、蚵棚與定置漁網,或是溼地賞鳥、搭乘膠筏出海……那無聲的海岸、羅列的蚵田,沙洲上的色澤,美得讓人讚嘆又略顯傷感。
而被視為戰後臺南鹽分地帶文學圈的重要作家林佛兒(1941-2017)猶如在寬闊沙洲上起飛的水鳥,一生不羈,但思想深邃、精神境界宏闊。但有些時候,也不是沒有艱難與憂傷,同樣也曾受過生命的多次蛻變。昨天參加《文學臺灣》二十五週年紀念茶會中才得知,今年四月,林佛兒因腦溢血辭世,我趕緊致電郵給其夫人李若鶯,她說,林佛兒走得瀟灑,我也應該豁達生死。雖然,死亡是生命的一種存在的形式,但在我聽到的第一瞬間,仍免不了驚訝,乃至悲傷。
回顧林佛兒生前在創作許多懸疑推理小說、散文及詩集後,近作出版了一本《鹽分地帶詩抄》。書裡收錄十二首詩,大多有著濃郁的鄉土情趣及感懷,而每首詩都搭配其攝影作品並由名家翻譯成英、法、日合體的詩集。他讓自己的詩歌之鳶在藝術的天空翱翔,既有真情,又有形象。
在林佛兒心中,故鄉的景物變遷成了一種特殊精神的構成部分,也對其藝術直覺的產生起了激發與想像的決定性影響。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有關他描寫一些七股地帶的詩。如這首〈孤單的位置〉,便成為他精神結構中最深層、最真實的情感。而成為「一個象徵」、「一個意象」的七股,雖然已趨向發展的新生,內裡卻又隱藏著過去沉重的悲涼,這讓林佛兒於其中寄予了許多的感慨和唏噓,自然也就愁隨景生:
七股白灼的天空
一片潟湖
有的是黑面琵鷺候鳥之家
高腳■也來參一腳
有的是荒廢的鹽田白目
在幾百公頃的空曠中
才出現一座失落的庄頭
那是孤單的位置

我的詩忽然流落在這個地方
起了牌座用陶燒繪圖和文字
把鹽分地帶的意象燒出來
把粗鹽說成「我們是一群永恆的自由顆粒
在貧瘠的土地上發光」
那是個孤單的位置
人本孤單,生命孤單
詩亦孤單

那孤單的位置
在西寮,如果有一顆星
一個想望在此落戶
每天朝西看落日下海,朝西
那是一個寂靜的地方
那是一個文明的地方
那是一個天國的地方

我願,孤單的位置
在七股白灼的天空下

他的詩歌樸實無華卻詩情如火,描繪的景色比想像的更美妙,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林佛兒晚年移居西港從事寫作、編輯或演講,時而攜友極目遠眺,從鹽山到溼地,從潟湖到蚵棚……彷彿中,詩人又看到一畝畝的鹽田中間,一座座白色小鹽山,包著頭巾在烈日下曬鹽的婦人或擔鹽的老鹽工又開始幹活了,用丁字耙推平鹽粒的身影隱約浮現。由於鹽山像經年下雪的長白山,故稱「南臺灣的長白山」,來臺觀光的日本人也稱為「臺灣的富士山」。而潟湖常有白鷺棲息、高腳■、黑面琵鷺等成群覓食的水鳥及泥灘上招潮蟹等生物,是旅人最興奮的等待。在這片鹽地、沙洲的世界裡,除了水鳥不時興起、扇動羽翼,自由地起飛降落,泛起水波陣陣漣漪……尤其是夕陽映襯著鹽田、蚵棚,常讓攝影家也得到了細膩深刻的發掘和表現。當詩人定看這潮汐間變化,靜靜地感受鹽鄉的風情之時,再回顧過去奔馳飛揚的人生之路,身後的一切事物彷彿也不那麼緊要了,所有的景物又都恢復了原來的模樣。又或許原型情景發生的瞬間,會讓詩人突然獲得一種不尋常的輕鬆感,這一瞬間,詩人內在的聲音與孤獨,也在我們心中回響。
而林佛兒的另一首〈鹽分地帶〉則更具代表性,似乎就是獲取了那樣深刻的體驗,當他把眼前所感同過去的回憶聯結而產生之想念所喚起的,是數百年來所積澱的鹽分地帶土地的記憶的原型意義,這也就構成了詩人個體精神世界中最核心的內容。其詩云:
未曾設想,我們是一群
在地上被踐踏的人的鹽分

凝固以後
我們不同於黑臉煤礦
我們有雪白的皮膚
而深煤埋於地底下,我依附海涯
煤燃燒燃燒
我結晶結晶

雖然經過食道
但我們不僅是一隊礦物質
我們可詩可頌
可成為風景,也可化為長河
不曾間歇
我們貫穿了人類的胸膛
我們一直孳生也一直滅亡
在鹽分地帶
我們雖然粗糙,雖然卑微
但我們堅持
是一群永恆的自由顆粒
在貧瘠的土地上發光

鹽啊,鹽啊

此詩反映七股鹽民最鮮活的歷史記憶與他們關係最緊密的問題,其根源只能在最深層的意識領域中找到,它也寄託詩人強烈的政治主張及歷史意識。如前所述,林佛兒詩歌的原始意象是藝術的創作泉源,除了在韻律上非常講求外,最講究用比喻──比如他讓鹽的形體感很強,是鮮明的。他以熾熱的愛國之心,想像自己用心靈探索著故鄉的地貌。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牽動著詩人的心。或許在他心中,詩是最深刻的語言,也是最高的藝術表現──因此詩人精神上總是富有的。
在德國家喻戶曉的詩人里爾克(1875-1926)曾寫道:
偉大的事物從不屈從或被爭取,它其實是贈予自身……但唯有最嚴肅的人與孤獨的人始會獻身投入。那些人,靜默地走著通往自己的崎嶇之路,而不是邁向大眾的林蔭大道。
詩人張開想像的篷帆,其浪漫的情懷驅使著一組組動人的意象乘風之翼遠航。近年來把他代表詩作編為一集,定名為《鹽分地帶詩抄》,可說是詩人心靈的記錄,裡邊有他的追求與嚮往,有他的愛和異鄉的離愁。書名象徵著詩人晚年仍筆耕不歇,詩的青春長在。其所編選詩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勝枚舉。我們回味一下,〈田野的白鴒鷥〉、〈西寮之西〉、〈西港大橋瞭望〉等感人至深的詩作莫不如是,情感是真摯而深沉的。它唱出了對故鄉的愛戀之情,也道出了詩人向上的靈魂。西港大橋舊稱曾文溪大橋,在日治時期被稱為八千代橋。詩人經常在此眺望這座頗具現代感的紅色拱形橋架,俯瞰橋下溪埔底田園風光。從美學角度講,當然詩的影像也能打動讀者的心靈,給人以美的感受。
我始終這麼認為,詩,是林佛兒靈魂的心靈低吟,而攝影,是他對美學的詮釋,也帶給人一些思考,皆有其深刻而獨到的意義。從他十七歲寫詩,十九歲出版第一本詩集《芒果園》迄今,一脈而來,絲連縷接,承而發展。他以才氣為詩,注重神韻。其詩歌同他生命經驗中最深刻的部分相交融,具有多種力量的交織,閃射著哲人的光輝,也寫下了最具鹽分地帶文學的光彩及文化底蘊的詩頁。從攝影美學來說,他在諸多作品中已有所建樹。這本書裡的詩也通過富有色彩感的攝影技能來達到詩與地景影像融合的目的。因而,林佛兒──這名字,縱然如星子般真的隕落了,他在臺南府城的特殊意義與特殊地位是雙重的。僅以此文紀念這位傑出的作家!(稿費捐贈大同之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