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親臨其境之美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清陽。
點閱率:1,009

「那些風景,連拍成照片都讓人有些顧忌。因為那裡的美,是實在無法收進相框的那種美。」(村上春樹)
朋友分享好幾張出外旅遊所拍攝的相片,由於使用精緻的數位相機以及拍攝技巧之故,每一張相片都呈現了異國風光之美,著實讓人覺得極其賞心悅目而讚歎不已!
朋友為每一張相片配合簡短文字解說,讓我們更深入感受到其行程之所見所聞,彷彿也隨著她到國外旅遊一番的感覺。
話雖如此,當我們看到這麼漂亮相片的時候,除了上述的感覺之外,似乎也覺得好像缺少了一些臨場感的樣子,因為畢竟不是親臨其境之故,所以只能夠從精美相片當中,盡量來感受愉快旅程之心情。
這種感覺好比像似欣賞網路旅遊文章一樣,即使其所張貼的相片再怎麼漂亮、文章再怎麼生動,倘若單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也許就宛如看到一流的旅遊書籍那般,無法真正體會到其中的真正意境了。
提到親臨其境的感覺,不禁想起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一篇文章裡,也提到類似這樣的感覺。
那是村上春樹描寫冰島斯奈菲爾半島一處郊外風光時所寫下來的一段文字:那些風景,連拍成照片都讓人有些顧忌。因為那裡的美,是實在無法收近相框的那種美。因為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風景,是那種將廣闊、那種幾乎恆久的寂靜、深沉的潮汐芳香、一無遮攔地吹過地表而去的風,那種流過的獨特時間性都「納入」而成立的。
接下來村上春樹又說,那些又隨天候的變化、潮汐的漲退、太陽的移動,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一旦被相機鏡頭拍下後,或被翻譯成科學性色彩調和之後,可能已經變成和現在就在眼前的東西完全不同了。
村上春樹在這一段描述當中提到「太陽的移動」因素,其所形成的光與影之影響,往往讓眼前的風景瞬息萬變而美不勝收。
此種情境彷彿十世紀印象派畫家莫內創作「印象‧日出」過程,竟是守候在早上海濱陽光乍現的那種悸動,進而擷取剎那的光影變化而成。
因此當我們透過相機所拍攝而成的影像,當然無法讓真實情境再度全然重現,就算是運用高精密度攝影機拍攝影片的話,也只是抓取當下所流過的痕跡而已。因此人們在欣賞影片的時候,絕對無法和當時在現場攝影者所經歷的情境能夠比擬,其最大的差異之處,當然就在於親臨其境與否之差別了。
由於這種因緣之故,村上春樹面對如此令人神往的天然美景之際,他覺得只能夠盡量花更長的時間,以自己的眼睛去眺望,並將那些刻劃進腦海裡,或者收進記憶的不可靠抽屜裡面,然後靠著自己的力量搬到某一個地方去了。
村上春樹當下抱持這樣的心情,讓我想起當年在淡水念書的時候,每逢傍晚下課經過校園「驚聲銅像」之際,從丘陵地極目望去便是淡水河與淡海交接之處,在一望無際的視線盡頭,但見一顆碩大、紅通通、圓滾滾而不真實的夕陽,緩緩跌落在海天交際的地方。
當下那種逐漸褪去炙熱光線而完全不會刺眼的夕陽,像似自己燃燒的火球那樣,把光芒收斂之後,將守護地球的職責交給月亮,自己決定下山休息,等候儲備更為充足的體力之後,將會再度從東方山脈稜線升起來,並且重複著生生不息的故事。
每次同儕們不約而同佇立於校園,或是躺臥在草坪之上欣賞淡江夕照之際,也許每一個人的心情大都相似,總是盡其所能的把當下天然美景映在腦海裡,甚至吸吮大自然所散發的溫馨圖騰,並且儲備在美好記憶的資料櫃,然後在人生某一階段重新拿出來,當作反芻和咀嚼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話題。
然而這些話題或是記憶,對於我們想要分享的朋友而言也許太遙遠,只能夠以想像的方式來描繪當時之情境,也許會像似隔靴搔癢的感覺罷了。
我們在此想要分享的心情,無不凸顯出親臨其境的價值,往往不是倚靠其它方式所能夠達到的,而是透過眼前之所見、心靈之所感和當下之所獲得之情境,來感受娑婆世界的喜怒哀樂,也許比較能夠走進心靈的深處,進而感受到無比喜悅和瑰麗的生活樂趣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