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追憶老友卜幼夫兩三事

發布日期:
作者: 程國強。
點閱率:2,954

從莫斯科倦遊回台接到鄭向恆教授電告老友卜幼夫已辭世,令我感到驚訝和難過,多年老友又弱一位,但是他高齡九四,在卜氏三兄弟中算是高壽辭世福壽全歸,而且妻賢子孝可以說是了無遺憾。
我與卜少夫相識最早,其次是六哥卜幼夫,最後才是從大陸逃到香港的卜乃夫,也即以「塔裡的女人」一書聞名於世的(無名氏)。民國57年夏我以一篇批評美國政府的文章「美國移民局的悶棍」刊在新聞天地周刊因而與二哥卜少夫訂交。該文後來在台灣被民族晚報轉載三天又由「中美月刊」翻譯成英文予以轉載。此時卜幼夫在台灣創辦《展望月刊》和我交往來頻繁並多次在該刊以我作封面人物刊登新聞。為了投桃報李我也委託他作為我在溫哥華主持的僑報「新民國報」的駐臺特派員,每次參加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的年會他都是新民國報的代表團成員之一,包括在韓國漢城舉辦的第十四屆世界中文報業協會。
卜幼夫原來是陸軍軍官學校的學生,後來改行做新聞記者,所以養成了非常四海的個性,逢年過節均在家中擺設筵席分享四嫂尚雲台的廚藝,尤其是卜家的獅子頭最為新聞界朋友的稱道。所以他的展望月刊很快的就得到新聞同業的認同,在那樣競爭激烈的時代居然苦撐了五十年之久直到他故世才相繼走入歷史,在中華民國雜誌事業史上算是開創了奇蹟。把有多年歷史的《新聞天地》和銷量廣擴的《傳記文學》都比了下去。但是他最大的貢獻乃是替許多政治人物寫下從政的個人歷史,譬如曾任外交部長及監察院長的錢復及吳伯雄等。但是他最為滿意的還是他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初期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對於保衛國家和建設台灣的各種報導,對於鼓舞軍中和民間的士氣貢獻良多。所以我們稱卜幼夫為愛國記者也不為過。
自從他創辦展望月刊之後為了閞拓海外市場他每年必環遊世界一次,遍訪僑社廣交僑社領袖,因此《展望月刊》在世界各地銷量直線上升,其中特別是菲律賓華僑支持最甚。而卜幼夫的經濟狀況也得以改善。但是由於他的報導使得全球華僑心向台灣的愛國情操與日俱增。政府為了獎勵他的僑政貢獻,特別在民國七十年代由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具名邀請他參加當年的國建會提供建言,和我同時分配到文建組與當時的名作家《智慧的燈》的作者華嚴女士同為一組。而卜幼夫,尚雲台及內人張小筠更曾同機飛金門向前線將士致敬,並在馬山心戰中心對中共將士喊話及施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氣球。對於卜幼夫的殊榮連卜少夫都大為稱讚,因為曾經參加前屆國建會的卜少夫認為兄弟同科是卜家的光榮。何況當無名氏卜乃夫投奔自由抵達台灣之後,政府為了宣導中共的暴力統治乃由中央黨部支援卜乃夫作全球巡迴演講,並由卜幼夫自費陪同無怨無悔地作聯絡工作。
如今二十年來時空運轉,卜氏三兄弟均已作古,前塵往事不堪回首,僅就記憶所得遙祭老友在天之靈。
(稿費捐金門大同之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