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父母的姻緣路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1,076

父親來金執教,本擬短暫幾年便告返鄉,孰料一水之隔竟成永世別離,與祖母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祖母「每日倚閭望兒歸」,而父親則「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地相盼,望眼欲穿,眼見歸期無期,就在媒人的勸說之下,父親終於動了「凡心」。
早年文盲普遍,知識分子稀有,老師的社會地位相對提高,尤其父親溫文爾雅、器宇軒昂,又具「高顏值」特色,心儀者不乏其人,據母親所知,至少有二位父親同事,家住瓊林的女老師及一位陳坑美女對父親頗為傾心,且主動追求,三位年輕女子各具優勢與過人之處,父親並非草木,難免心動。
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說也奇怪,熟識常見者不足為奇,素昧平生者反而神秘好奇;三位女子就屬前者,而母親便是神祕佳人。父親對於媒妁之言,雖經媒人「掛雙保證」,然而「媒人喙,糊瘰瘰」,終身大事,豈能兒戲,為求慎重起見,盼能相見,乃透過管道,打探母親「芳蹤」。
首次即採「長驅直入」的攻勢,在友人的陪同下,「長征」浦邊村落,母親正巧鏟蚵回來,渾身海土,挽袖捲褲的,得悉「有位老師前來相親」,母親頓時驚慌失措、花容失色,這身打扮,豈能相見,即閃入閨房,不敢見來人;父親瞥見白皙腿,遲遲不見玉人來,在客廳稍坐片刻,便悵然離去。
未隔幾日,父親再度造訪,急欲揭開神秘面紗,態度轉趨積極,怎料造化弄人,母親作客他鄉,父親白走一遭,得知母親客居海墘街(漁村),父親似乎有些「抓狂」,竟與友人徒步直奔數里之遙的海墘街,此時母親正好離村,與朝金姨父母三人走至村旁大石頭頂,父親遙望三人背影,還是未能一睹「芳澤」,兩人婚前似乎在玩「覕相找」(捉迷藏),內心失落,不言可喻
父親雖經「三顧茅廬」,然皆無功而返,始終未能一窺「廬山真面目」,真是好事多磨。在這層面紗尚未掀開前,就在媒人的催促下,於農曆四月初十訂婚,四月二十二結婚,期間只相隔十二日,套上今日用語,稱得上是極為先進的「閃婚」。直到「洞房花燭夜」,父母才首次相見,有如「天方夜譚」般,玄之又玄,所幸兩人一見鍾情,魚水和諧,終生未傳「緋聞」,一對金石之盟的夫妻於焉誕生。
父母成婚之後,嘲諷鄙棄之聲常在耳邊響起,甚至當頭對面、直言不諱:「校長娶村婦」、「高帥娶矮醜」,認為匹配不當,似有破壞婚姻之意圖,希望父親悔婚、撤婚,然父親不為所動,母親則回應:「妳們條件好,可以來嫁他」,從未反唇相譏、惡言相向,寬大胸襟,實在難得。媒人聽後也不甘示弱,回嗆:「破喙姻緣七代窮」,口氣更為嚴峻,意即成人之惡、將窮七代,禍延無辜子孫。鄰女則勸慰父親:「矮的矮廳香,一看金小娘;躼的躼吭吭,行路直落(足喪)」,意即母親嬌小玲瓏、短小精幹,與高個相比,各有千秋,不必為此沮喪!
所謂「姻緣天注定,半點不由人」,冥冥中似有安排,上天「刻意」留下父親定居金門,演出父母「始料未及」的「婚姻劇」,這齣戲劇的導演應是「月老」菩薩,牽出一條意想不到的紅線。
自古婚姻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親一向事親至孝,雖然兩岸隔絕,仍透過友人自新加坡輾轉信函請示母意,祖母回信表示樂觀其成;翌年生我之後,父親同樣將此佳音稟告祖母,祖母甚悅,並為母親與我請示算命,囑咐二人均不得食牛肉,算命先生宅心仁厚、民胞物與,屠食「農家功臣」,的確有違人性,於心何忍!
父母婚前僅有「擦身之緣」,婚後又閒言四起,幾經波折,方才落幕。慶幸母親人品高潔、聰慧賢淑,一生中從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到父親病危、寸步不離,以至父親辭世、母兼父職、拉拔子女長成,這段漫長艱鉅的任務,若無堅貞的節操、堅強的毅力,早已改嫁或病倒,如今已可證明,母親是位經得起考驗的奇女子,父親選娶母親乃明智的抉擇、無可替代的伴侶,父親在天之靈,足堪欣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