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過程當成目的地
「這車子也開得太久了,怎麼還沒有到達終點?」
常常,外出搭車,難免會抱怨路程冗長,目的地遙遠。
旅遊時,一上車,就忍不住想著「目的地約還要多久才會到達」?對沿途一一掠過的景物,通常只是抱著瀏覽的心態而已,心裡不自覺浮現的常常是:「距離目的地還有一段距離。」此乃旅遊時心中期盼目的地早點到達的普遍心情。
目的地所經的過程是到達目的地所必須,沒有過程,就無所謂目的地;但旅遊的目的地,其逗留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尤其參加團體旅遊,受限於舉辦者緊湊行程的安排,常無法讓每個人盡其全心逗留某一自己喜歡的景點過久。為著到達某一個嚮往的地點,常需花上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路程,才能欣賞到短時間的景物。這一些所花時間,即是我們不得不的所謂「過程」;「歷經過程,才能到達目的」,不得不如此。
想想,既然已經參加行程了,為解決不得不的過程,「將過程當成目的地」也是另一種折衷的思考方式。
「將過程當成目的地」的概念,是在我就讀彰師大時,當時的院長張植珊教授所啟迪給我們的,他作結論說:「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又有收穫。」大學畢業迄今數十年,仍然覺得院長所講的很有哲理。外出旅遊的坐車過程,我腦中仍然常會迴盪這一句話。不管坐車要再多久才能到達終點,在車廂裡,我也能一副輕鬆,「將過程當成目的地」,馳騁自己的思惟、游移自己眼線到窗外,以真善美的人文心情,欣賞、體會大千。不再受心中「目的地何時才會到來」所桎梧。
我們人生的軌跡,本身就是過程,在無情時光的催促下,稍縱即逝,追也追不回。過程中,有很多難得一見的絢爛、平凡中不平凡的驚豔,或突然的頓悟。賞析、體驗大千的美善真摯中,常會瞬間獲得。人生的一些道理,也常在這種情境中產生。
坐在車廂,或稍閉目養神,暫且放空自己。要不,難得參與旅遊,窗外,正等著我們賞析、關懷、眷念的人事景物何其多。吾人無妨抱著閒適的心,看看窗外,往往能產生對一些小人物、小事物、小景物的憐愛關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