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認識烏坵」是金門人共同學習的功課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錫南。
點閱率:5,487

一座島是一個生命,人、物種與島是生命共同體;生命不存在,島的核心也就沉淪了。烏坵這個總面積只有1.2平方公里,孤懸在海上的「千里眼」,如一顆不起眼的明珠,掩映在湄洲媽祖庇蔭,與金門光輝呵護之外,寂靜的吞吐它的美麗與哀愁:它的美,金門人不清楚;它的哀愁,何時會消失?
自1954(民國43)年政府指示劃歸金門代管迄今已逾一甲子,除了省政府及縣政府長官巡視,或派遣人員外,鮮少有人登島;而烏坵國小(民國55年-76年) 成立迄廢校僅21年,除了早期曾奉派到該校任教者如陳順德校長、蔡回淵老師外,再也無人對它有進一步的探索。幸而原籍烏坵的高丹華小姐著有《發現烏坵嶼》一書,並在金門縣文化局支持下推出《烏坵影像展》,讓大家有一些認識。直到2012(民國101)年經濟部公告台電規劃將烏坵外海列為核廢料暫時貯放場址,經由高丹華小姐極力奔走串聯,引發同情,掀起抗議,發動「百人登島」(2007年),引起大家的重視。擁有百年歷史的烏坵燈塔(建於1872-1875(同治十一至光緒元年)年期間),於2006(民國95)年被列為金門縣定古蹟;去年11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召開第六屆古蹟歷史建築審議會,同意升格,成為文資法修正後第一個由民間提報通過的國定古蹟。
網路上《北雁南飛》對烏坵的描述,「這個319鄉中面積最小的鄉,與金門、馬祖構成聯合陣線,卻得不到重視」,長期以來由於對外交通極為不便,早期被冠以漁家中途島、海盜出沒島,兩岸烽火之際,1965(民國54)年11月13日-14日發生短暫的《烏坵海戰》,大陸數十艘小艇與海軍兩艘運補巡邏艦遭遇,雙方艦艇及人員互有損傷。此後因反共救國軍鎮守而披上英雄島神秘面紗。代管烏坵已邁入64年,還是「離島中的離島」模糊概念。不只對它瞭解少,還曾經倡言促請劃歸台中縣,形同棄兒,姑不論其未來如何,只要它還是中華民國的土地,是屬於金門縣的一部份,都應該視如手足般愛護。相較於最近啟動之大、二膽開發觀光計畫,是否能將烏坵列為下一波開發觀光資源來突顯特色呢?
烏坵鄉東距台中港約80海浬、東南距澎湖縣93海浬、西南距金門72海浬,位處金門縣與連江縣(馬祖)中心點。原隸屬於福建省莆田縣,現階段由我方海軍陸戰隊烏坵守備大隊駐守,主要交通仰賴由台中港出發之軍艦,每10-15天運補,非常艱苦。島上開發可追溯到唐、宋,而考古曾發掘到宋、元時期的瓷器,近代多為福建沿海漁民停靠站,居住人數曾高達一千多人;兩岸烽火之際,駐軍與島民共處,年輕人外移升學、就業,現今留守者為落地生根之老兵、大陸漁民後代,逐漸老化的老人島。
實施九年國教時期,金城國中曾收留來自烏坵的國中生就讀;金門中學設置特別師範科時,亦曾培育來自烏坵的老師蔡奕尖等;烏坵鄉長兼任校長,島上在艱難環境中辦理小學教育;國中以上多半向外移轉到台中或疏散分發到金門。根據曾任教於烏坵的老師口述,當時無充足自來水,利用教室屋頂儲雨水備作洗滌之用,杯底經常發現殘留泥粉;但海鮮豐富,隨意料理皆新鮮。烏坵國小廢校後在某任指揮官指示下,將校舍活化集中成為居民商店街。除了過年、選舉期間,旅外島民才會返鄉與家人團聚,或投票。
行政院103年就開發大、二膽觀光資源,江宜樺院長作出三點指示,「先做好文資保存」、「軍事據點不能成為遊客取景對象」、「做最小限度的建設與開發」。建請相關單位比照辦理,著手規劃。先期性工作如地質景觀與生態鏈探勘與調查,媒體、藝文、旅遊工作及曾在島上服務者登島田野調查、發掘與描繪,食宿場址安排與規劃等;中期性工作如交通路徑與運輸載具及口岸建設,當地農特產開發含文創產品,扶持當地居民與鄉公所人員發行網路資訊,媒體每週或每月報導乙次或數次當地訊息,派遣巡迴醫療團協助軍民;長期性工作如將資訊編入地區各級學校作為補充教材,作為五鄉鎮樂齡中心自主或特色課程,規劃航班與適度旅遊計畫,安排當地居民來訪金門,增進互動,發展友誼,改善其終老一生與外界的隔閡。
認識烏坵不在尋覓桃花源,而是從實際接觸改變不正確的刻板印象;從了解、接納、互動、扶持、將之當作我們的家鄉。挽救一座島,從認識它的生命故事開始行動。百年來金門曾被冷淡、遺棄,最能感受烏坵的脆弱,需要我們伸出援手,扶持它成為我們共同體!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