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港的烙痕--追念紅毛港(10週年回憶記述)
十年了,紅毛港於2007年臘月寒冬,終於吹滅了最後一盞燈,走入高雄人的記憶、走入了歷史長河,也結束了紅毛港多彩多姿的漁業文化生涯。
都說文化古蹟是先民留給後代的足跡見證和記憶。紅毛港,這個最具古樸魚腥味的三百多年文化村落,在不懂什麼叫「珍貴古蹟」的怪手接到政權指令後,高舉它強壯的臂膀,一剷一剷的敲碎了這些純樸討海人最後故土的夢,也驚醒角頭廟屋簷上入定百年的盤龍飛鳳遁形而逃。
在紅毛港的歷史曲線裡,及荷蘭紅毛人曾經有許多的故事傳說;無論是白藻蟹(小港附近)、刺蔥、永燃之豬、紅芭蕉與白猴、白馬鞍藤……等,都顯示著當時紅毛港人的純樸和知識的缺乏。
這個在八十八年五月十五日讓傳統「帆筏重現」的漁村,蝦曲和烏魚的故鄉;有著多重交疊的浪花,斑波舞踊的美麗晚霞,一縷鹹濕味微風的海岸線,戲浪童歡,微笑魚郎;古街老巷,掛滿串串黃金條竿架的烏魚子香。
這純樸古銅般的魚村部落,讓我們彷彿旋迴時光隧道的另一世界,追逐先人的足印。如今,瓦礫煙塵飛滅已十年,埋進住民的內心深層。這些遷徙的住民是否有人猶記?是否有人早已淡忘?
翻開紅毛港走入歷史的那一頁,小草依然迎風微笑,人煙渺渺,殘樓孤柱獨對夕陽,咾咕石跌坐滿地無助的哭泣,只有那最固執的高字塔矗立不移,落寞堅守著那份記憶。
古蹟文化的價值和現實經濟利益,在時光河裡拉拔交戰了四十多年後,文化終不敵巨港的現實經濟力量。紅毛港的古厝、角頭廟、船板魚腥味,以及那分掙扎、不捨!全被打包壓縮成光碟丟進歷史長河裡,成為永恆永恆的追憶!
63路公車,那曾經帶我穿梭於漁鄉古街,在腦海深處裡跳躍閃爍的數字,一點一滴逐漸聚合起我對紅毛港那如馬賽克般的記憶。這片三百年古樸的漁鄉,幾經陳情、抗議、吶喊,都不能改變被遷村、被剷平的命運。
二十多年的離別,當我再度踏上這片土地時,已是「物換星移,人事全非了」。望著這些被剷落的殘簷斷壁,鼻頭一陣酸楚,心靈裡除了茫然還是茫然。至今回憶,內心仍感淒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