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朱熹籌建同安「蘇公祠」的緣起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清風撰/蔡元友校。
點閱率:1,529

─兼述對金門教育的深遠影響
朱熹(1130--1200),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力最大、範圍最廣的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閩學」的創始人、成就卓著的詩人和文學家,最負盛名的宋代理學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堪稱一代大儒。他所構建的博大精深的理學思想體系對南宋以降七百餘年的中國乃至東亞社會產生極為重大的深遠影響。
到了清代,由於他人格高尚、學識淵博以及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為人類思想史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化聖人,康熙皇帝親筆為朱熹題贊了一副對聯,給予他以至高無上的評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
人們無不滿懷著虔誠之心敬仰朱熹、接近朱熹。無論是在同安,還是在金門,他為後人留下有如「朱文公以文昌筆點化鱷魚精為民除害(其中有著同安文昌魚由來的傳說)」等等富於傳奇色彩的故事,廣為傳頌,使然婦孺皆知。當地的文化人、老百姓談起朱熹遺留在同安的諸多墨蹟,皆津津樂道,引以為豪。這樣豐厚的文化底蘊,無不使得同安、金門的民眾受益,無不吸引海內外文人、遊客到此處尋根溯源。
當年朱熹到同安任主簿,政績顯著,以至有口皆碑,後來其理學思想的逐漸形成與蘆山堂蘇頌文化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
一、籌建蘇公祠的初衷與事蹟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十一月廿三日,蘇頌出生在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蘆山堂。蘆山堂既是閩南望族,也是官宦世家,號稱「十八進士第」,理學思想、法制思想、民本思想、清正廉明作風、愛國主義精神、科技創新精神、家風家教傳統,都可以從蘆山堂歷代蘇氏先賢身上一一體現出來。
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朱熹應試于京城臨安禮部,賜同進士出身,後授左迪功郎(又稱宣教郎,從九品,古代官名,始于宋)。
1153年秋七月,赴泉州府同安(同安舊屬泉州)任主簿兼主縣學。他年輕有為,二十四歲至二十八歲期間在同安任職,對「愛民、仁政」有著非同一般的執著,因而做了很多實事、好事。如,體恤民情,安撫百姓,裁減簿稅,立先賢祠,創辦書院等。他在同安興辦縣學,通過大力倡議儒學教育,教導百姓要務實。在同安擔任主簿,又「職兼學事」,實際上「學事」的工作量遠遠大於「簿事」。
在同安的任期本來是三年,由於期滿卻無人接替,朱熹將家眷遣返到閩北後又回同安待了一年多。而在同安的前後五年間,正值南宋高宗趙構的統治後期,秦檜竊國的最後階段。
秦檜(1090-1155)既為奸相,使盡弄權當道的伎倆。他力主王學,禁止程學,趁文字獄之機排除異己而濫殺無辜。他所提之「王學」,係指魏晉時期以王肅為首的經學派,與鄭學對立,企圖取代鄭學在經學上的地位。在晉代被列為官學,然而,其說不守一家之法,其言論駁斥朝廷典制等等,到東晉以後,王學已經逐漸衰亡。
鑒於此,朱熹在泉州府同安任主簿兼主縣學期間(1153-1157),對秦檜所用之「王學」在閩南的毒害性深惡痛絕,極力推崇北宋賢相蘇頌,籌建蘇公祠表彰其名節道德,盛讚他「道學淵深,履行純固」以及「始終一節,出入五朝」。
朱熹是最早宣傳蘇頌的一名地方官。北宋著名科學家、宋哲宗丞相蘇頌是同安人,卒於1101年,與朱熹到同安任職的時間相距僅僅五十二年。然而,同安人甚至是蘇氏族人對這位「道學正統」的先賢卻知之甚少。當時,同安縣區域內的文化教育水準狀況是極為薄弱的。於是,朱熹便努力籌措經費,在縣學空閒地架造「蘇丞相正簡祠堂」,還把縣城朝天門內紀念蘇頌的榮義坊改名為丞相坊。
除了籌建「蘇頌祠」之外,朱熹還在同安孔廟大成殿后「建尊經閣,藏書九百餘卷;立教思堂,日與邑人講論正學,從遊甚眾」。他多方收集官書,編定教科書,以「聖賢修己治人之道」為講學的主要內容,依託縣學宣揚正統的道學理論,宣導抗金愛國的民族精神。
事實上,閩南文化的逐漸形成與傳承發展,與「朱子家禮」「朱子家訓」的極力宣傳和廣泛傳播也有很大關係。朱熹善於運用當地的鄉土教材,弘揚先賢遺風,振興社會學風,這對於培養邑人士子愛讀書、愛國愛鄉、奮發進取是有一定激勵作用的。
二、在金門辦書院,講學教化子民
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性學說的朱子學,其源頭就在同安包括金門在內的閩南一帶。閩南地區被稱為「閩學開宗之地」。閩學是地域性學派,是理學中的一種,它產生和形成於南宋時期的福建,創始人就是一代大儒朱熹。
2017年廈門(同安)第二屆國際朱子文化節以「四海同安,家國天下」為主題,在同安縣衙舊址的朱子書院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國朱子學會、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廈門市社科聯、市社科院、廈門篔簹書院、金門燕南山書院、廈門朱子書院和同安區社科聯承辦。
依據《金門縣誌》(民國版)記載:「朱子主邑簿,采風島上,以禮導民,浯即被化,因立書院于燕南山,自後家弦戶誦,優遊正義,涵泳聖經,則風俗一丕變也。」
朱熹在同安任上,曾多次前往金門講學授課,並建立燕南山書院。《同安縣誌》亦載述著:朱熹於紹興二十三年主簿兼治學事,五年秩滿。則朱子觀風過浯,當在此五年中。
金門從此文教薪火得以相傳,漸漸成為鍾靈毓秀之地。朱熹在金門創辦書院,宣導理學教育,可以說是當時他在同安興辦縣學的延伸。
值得一提的還有,金門後浦(金城)的浯江書院前為大門、儀門,中為講堂,後為朱子祠,祀先儒。由是觀之,這樣的舉措無疑是對金門的教育產生過深遠影響。金門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科第輩出,舉人和進士的數目尤多倍受世人矚目,「故文章氣節,代有其人,而有明科目之盛,尤甲於上都。」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這都是朱子的教化之功。
同安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極多,且文化積澱深厚,以蘇頌文化和朱子文化為主要品牌特色。同安的蘇公祠、朱子書院與金門的燕南山書院、浯江書院的契合點正是朱子的理學思想!這樣的文化都是接地氣的文化,在當地得到人們一定的認知和一致的認同。不少專家、學者、教師正在進一步探索和發掘其中的時代內涵,通過蘇頌文化、朱子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方式,努力做到點與面的結合,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結合,以利於使之得以不斷地傳承和傳播,進而讓人們更加堅定閩南文化的自信,提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金門縣誌》(民國版)、《同安縣誌》
2.《朱熹在五夫》,薑立煌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3.《朱子大傳》,束景南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