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星高照 光映金門
「善且薰其鄉大馬僑領以故里興衰榮枯永繫于心;沒而祭於外金門耆德唯人間真善美愛恒致其力」
沒有華僑即沒有今日之金門,識者每有此(定)論,愚先曾祖輩即有下南洋之紀錄,祖父一輩昆仲四人,除家祖父留守家園外,餘皆先後追隨前人腳步羈旅於異域,其直系後輩鮮有返鄉者,迨家父兄弟二人,亦分別於抗日前夕與二戰結束前謀食於南洋。若非梓鄉依閭盼望之雙親,且家無男丁,家父恐將一去而不復返,愚亦自無此奇緣為我景仰崇敬的長者楊忠禮先賢(下均尊稱楊老)以此文字表達無盡的追思與感念。
台灣解嚴後開放國人出國觀光的第三年(民國七十九年)夏,緣於久思一窺先父羈旅南洋十三年之足跡,而有「新馬之行」雪蘭莪僑社之訪,首見巴生金門會館主席楊老,民國一○六年十月十八日午後突如其來的惡耗,令愚不知所措,平復之後,深覺若非靈前告別申致最後的禮敬,此生必將抱無涯之憾。大馬弔喪之行,為時三天,親謁楊老遺容,慈祥安睡,幾與生前無殊,祇是頷首致意,不見回應而已,嗚呼哲人其萎,百感交集,伏念其一生,伉儷情篤,同德同行,厚德利生,楊老遐齡遠颺,一笑歸真,蒙主寵召,圓滿無缺,足令後輩如愚者之艷羨。至其事業有成,蘭薰桂馥,騏驥驊騮,濟濟一堂,楊老之修為,乃其謙和慈悲,為長天所厚賜。及至扶柩赴大馬汝萊孝恩園者,絡繹於途,綿延數里,楊老為人之成功可見一斑。
溯念初見以迄永別近三十年,祇是時空乖隔,彼此俗務紛羈,幸得親炙左右而恭聆教益者幾稀。其後愚退隱林泉,屢蒙邀約南下再敘舊誼,再暢真情,祇是有感於楊老伉儷每次之接待體貼細緻,耗費其體力不少,為免增其負荷,雖然應允赴約,終仍一延再延,除親賀楊老賢伉儷六十鑽婚之慶,其餘均未成行,「天時有限,人生無常」,於今思之,憑添咎恧與慚愧,徒呼負負。
然而楊老霖澤故土之情懷與愚矢志服務公門敬恭桑梓之心志,了無二致,因而每有聚敘,愚多心直口快幾無遮攔,少有晚輩之拘謹,而楊老知愚心性亦不加罪,仍然語多勖勉,愛護有加。其族弟副縣長楊忠全先生同座時尤然。唯話題常圍繞於華僑標竿陳嘉庚先生與百年學府廈門大學,歐洲中世紀大學之啟蒙與城市興起之關聯,梓鄉長遠發展飽受中央集權桎梏,地方首長欲振乏力難有重大突破之無奈,台灣藍綠惡鬥不眠不休日益加劇,毫無轉圜易轍,每況愈下之憂心,而對台獨者之數典忘祖,獨台者之苟且偷安,為中華優良傳統文化之淪喪而扼腕……種種,悉以金門梓鄉之興衰榮枯為念。而最欣慰者乃尊夫人教育家陳開蓉女士課子督孫,親授子孫歡樂滿堂,美語盈庭,分享其家庭美好氣氛之經驗談,令人難忘。
因緣聚會,諸承教誨,鼎惠有加,深埋內心而日夜縈懷者。
其一:世界金門日之舉辦若非楊老之鼓舞與持續恐難以為繼,金門的力量固自存於本地,然蘊蓄於外,俟機待發者尤獨多,楊老以其睿智與眼光,早有識見,而愚訴求「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之想望如何轉身為實際,遍佈而聚集於外之僑社,是為以一當十,動見瞻觀之舞台,第一屆世界金門日於金門本地圓滿舉行之後,楊老自告奮勇,自期全力於大馬吉隆坡續辦之,引發「金門人海內外大團結之高潮」,僑社就近輪流辦理,尤可使一時無力勞途千里返鄉者,得以就近躬親參與匡襄,從而全面激發其故里的情懷,埋藏其溯本崇德之抱負與爾慎終追遠的行動。此外不同僑社皆有其特殊的營商環境與舞台,倘因僑社彼此交流,尤可傍生「共營互利、合作經商」之契機,進而滋長「金門人團結奮發共榮發展」之雄心與壯志。邇來,海外僑社青年,婦女團組蓬勃發展,僑社生機盎然,各自組團返鄉祭祖,尋根掘源者絡繹於途,豈非「世界金門日」之開花結果。而第三屆「世界金門日翔安大會」,選擇金門舊轄之「英雄三島」所屬翔安,意在勖勉浯江子弟,金門雖小,卻可「以燕雀之姿,仍可高翔鴻鵠之志」,以我舊地大小嶝、角嶼為跳板,躍馬中原,事在人為,志在四海的金門子弟,豈能劃地自限。藉此,尤不無使數典忘祖的台獨與苟且偷安的獨台者以當頭之棒喝,以台灣本位思考之藍綠政客自李登輝以降,續以金門為芻狗,視金門如無物之行徑,而我不肖者驥尾之隨,猶沾沾自喜,已是十足不堪,何況盲從於「駑駘之末」猶不自知,楊老之高瞻遠矚,理應發人深省,愚頑如我感受獨深。
其二,「不入僑社無以知曉僑親的偉大」,十餘年前,愚曾深入巴生港數十哩外之吉膽島,其乃高腳屋叢聚之海濱沼澤地,見其生活條件與環境之窳劣,較諸五六十年前簡陋不堪之金門猶有不如,惟如對照本縣諸多村莊小學建校誌所載,出自吉膽島華僑捐資興學者頗夥,僑親「捨已為鄉,不為已謀」之襟懷,豈只僅是「偉大」二字而已(至更艱困求生之僑界,一仍回饋梓鄉者,亦必有之,祇是吾人識見所囿,未能盡知而已)。梓鄉閭里受惠予鄉僑者實多,建縣、興學、對外交通,反對梓鄉貪墨不正之縣官者……等等,倘無僑親之獻替,勢無今日之局面,而金門高等學府之出現與成長,終至綜合型「大學」之正名與成型,楊老秉持其桑梓之情,曾多次親自修書,致台灣領導高層,陳詞懇切,甚以自身投入之真誠與行動,終讓有權勢之台灣當局難以置身事外,楊老不懈之努力,實現了鄉人喁喁之期待,唯外人鮮少知悉,楊老亦隱而不宣,「不事張揚,功而不名」,乃洵洵之真君子也,高山景行,遺愛金門,雖不能至,然衷心向慕之,當此金門衣食無缺羽翼漸豐之際,飲水思源,理應是我輩反饋僑社與僑親的時候了,深以「海賓鄒魯」自期自許,甚至自負的金門鄉親,非此覺悟,進而行動,豈不辜負中華優美文化薰育之價值。
其三,楊老一切之美好,知之、識之、見之者,固深有同感。茲此哲人遠去,高風長留,謹舉二○一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洲日報》「感恩恩惠,延續精神-楊忠禮逝世,『胡祿銘撥十萬令吉助人升學』」報導一則,宣揚一生致力慈善事業的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悲天憫人的精神,值得後人發揚……」報導略以:胡君十餘年前難得獲准英國牛津大學碩士班入學許可,困於一時沒有足夠的抵押金以申請取得學生簽證,束手無策之際,寫了九封求助信,分別寄給知名的華商,結果八封石沉大海,不沉的一封,唯獨楊老迅即責成屬員匯寄了一萬令吉的支票,並語多勖勉的附上祝福語。胡君終得因此順利取得牛津碩士學位,於今事業有成,成就斐然,其后,胡君與楊老在幾個場合有數面之緣,「我告訴他,我是他所幫助過的無數人眾的其中之一,非常感謝他當年的恩惠」,「他說不必感謝他,但如果有機會就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我一直謹記他這句話,我深信丹斯里做慈善不注重留名,不盼他人回報,卻期望他的善舉可以一路傳承下去,延續開花,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法,惠及更多人……」,他說:將不懈地延續並發揚楊老的精神。
「行善不欲人知,提攜後輩不遺餘力」,乃楊老之真性情也,楊老伉儷同德同行,錦注金門大學,同心同力,關愛梓鄉榮枯,其至心至性與至德,愚懍而懷之,將伴隨一生。
「僑星高照,光映金門」,洵非虛語也,敬以此文,永懷追思,藉以表達:對楊老永恆的崇敬與感念,對楊老一手創辦的「楊忠禮機構」,敬祝丕基永固,駿業恆興;並對楊家幕僚後的大功臣:陶鑄群英,愛心無限的大教育家楊夫人陳開蓉阿嬸致以最誠摯的慰候與祝福。
(稿費捐福田家園)
附錄:
楊忠禮博士應聘榮任國立金門大學名譽校長賀聯
懷抱至善純美的心志,引領浯島梓鄉父老兄弟更加敦厚淳良與樸實
綻放積極奮發的光彩,鼓舞金門大學莘莘子衿益愈堅忍自信與超越
楊忠禮 博士
賢伉儷六十鑽婚頌詞
陳開蓉教育家
其一
忠貞情愛性本真
禮樂家庭自榮欣
開士宏願栽桃李
蓉華資質滿園馨
鑽營企業秉誠勤
婚屆周甲仍同心
圓成初衷了無憾
滿懷真摯謝天恩
其二
忠信孝悌承祖訓
禮義廉恥貽子孫
開枝散葉花錦簇
蓉荷長茂郁芳芬
鑽石盟心同攜手
婚約貞固勝黃金
長樂永康期無盡
慶雲氤氳正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