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春聯
五、六○年代的台灣,由於二戰結束不久,民生凋敝、百廢待舉,因此當時家家都窮。
雖然一日三餐只是粗茶淡飯,但尚能填飽肚子就很滿足。當時的社會氛圍就是個個勤奮工作、努力打拚、省吃儉用,一心嚮往未來能開創新局,所以雖然物資匱乏,但大家的精神力量充沛,我的童年是快樂的。
平時積攢的一些小錢,遇到逢年過節都會拿出來慰勞慰勞一家大小,尤其是過農曆新年時。在除夕團圓夜,全家團圓圍爐的餐桌上,「雞鴨魚肉」那可真是稀客。我們小孩在過年期間,可吃糖果、玩炮竹,更是快樂無比。
我總記得除夕那天一大早,母親從市場採買年貨回來,在廚房忙裡忙外時,我會跟著父親到附近的雜貨舖裡買筆墨硯台和將漿糊,還有一大張寫春聯用的紅紙回來,父親裁紙張,我磨墨,然後就在餐桌上寫起春聯來。母親始終相信,寫上吉祥話的春聯,貼在門上一整年會給家裡帶來好運。她總是不忘叫父親寫個「金玉滿堂」,祈求新的一年能為家裡帶來財富。
父親心裡雖然覺得俗氣,但還是會寫上一副,讓母親高興。我記得父親最喜愛寫的春聯是:「勤能補拙,儉以養廉。」父親偏好草書,寫得龍飛鳳舞,不但我看不懂,只有小學學歷的母親,也說父親像是鬼畫符,父親一笑置之,母親就叫我用正楷寫一副。我肚子沒甚麼墨水,只會寫上最通俗的春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還是從當時的黑白電視節目上學來的。節目裡的笑點是,因為男主角在春節要給母親祝壽,所以寫上一副對聯,上聯是:天增歲月「母」增壽;下聯就變成了:春滿乾坤「爹」滿門!當時的笑點還有,米缸上要貼個「滿」字,諧星故意把它貼在廁所門上,而「六畜興旺」竟貼在廳堂大門上,以博取觀眾一笑。
我喜愛在除夕下午到村子裡其他人家的大門口走一遍,看看別人都寫些甚麼?一方面增長見識,再方面來年我寫春聯時,才不致腹笥甚窘。我記得一些四平八穩的春聯:「春回大地人間暖,福降寶島喜臨門。」、「民安國泰逢盛世,風調雨順頌華年。」也有一些白話文,但寫得有趣:「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歲;家家戶戶,說說笑笑,歡歡喜喜,各過新年。」
長大成家後,有次逛夜市,覓得一本有趣的閒書《妙聯妙詩妙文》,看到一些比較特殊俏皮的春聯,例如:「不除今夕除何夕?繞過新年又舊年!」、「咦?哪裡放炮?哦!他們過年!」、「放一夜花炮,轟出新年,鬧鬧熱熱,大家想過好日子;開雙扇大門,請進喜神,齊齊整整,小孩預備出風頭。」還有一位窮困潦倒的書生,自書春聯云:「舌作劍,唇作槍,把窮鬼打出去;甜其言,蜜其語,將財神騙進來!」比之母親喜愛的「金玉滿堂」,更勝一籌,實在堪稱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