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與時俱進:蔡承澤與德華工業的創業歷程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
點閱率:1,612
字型大小:

2018年,新加坡德華工業控股有限公司(Teckwah Industrial Corporation Ltd.)歡度成立50週年。集團董事主席蔡其生提出:「德華要成為跨國企業的首選商業夥伴,並在全球為客戶提供最佳量身定做的價值鏈管理服務方案」,並以「如果沒有前瞻眼光,就無法向前邁進」(No one moves forward by looking backwards.)的願景帶領著所有員工。「我們讓很多事情變為可能」(We make things possible),不只是公司的一句口號,而是一種行動。
在半個世紀以前,德華(初名德華成記公司)從紙板箱生產的家庭作坊起家,發展迄今,成為多角化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這是一個南渡華人家族企業的成功典範,也是新加坡經濟起飛的具體縮影。創辦人蔡承澤(1926-2015,蔡其生父親)創業維艱的事蹟,值得後輩學習。
蔡承澤1926年出生於金門瓊林。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貧困家庭環境磨練出蔡承澤勤勞、惜福、樂觀的性格,他在私塾受了幾年教育之後,12歲便隨同大人出海捕魚以貼補家用。1947年銜母之命,排行老大的蔡承澤南渡新加坡投奔舅父。之後,另外一個弟弟也到南洋來,一個弟弟則到高雄,兩個妹妹在臺北定居,一位妹妹則留在金門。一家人成為不折不扣的離散家庭。
蔡承澤21歲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加坡,剛開始住在叔叔家,後來在新加坡河岸的小坡一帶租間簡陋的房子住,起初以賣冰水為主,也擺過攤子賣栗子。有一次,他沿著小坡賣冰水到烏節路,卻因為不認識路回家,最後讓三輪車夫送回,冰水賺得微薄費用全給了車夫,「但我卻多認識了幾條街道,生意的門路也多了。」蔡承澤豁達地回憶著這段往事。還有一次他到戲台附近賣東西,從小住在金門就喜愛戲曲的他,卻因看戲入迷讓栗子全被人偷光。 之後,他轉而投靠擁有多艘船隻的舅公,向他承租了一艘駁船,在船上做起生意,賣咖啡、香菸、米飯、麵食等給大船上的船員,經常得從一艘船跳到另一艘船做生意。有一回,他上船兜售,沒想到船上的船員都是金門同鄉,高興之餘,他一分錢也沒收,只為異地相逢的鄉誼。蔡承澤敦厚待人、重感情的一面,可見一斑。
結束駁船小生意後,蔡承澤進入新華紙盒廠工作。同鄉蔡普中(亞洲銀行董事主席)當時在新加坡經營銀角機業務,業務需要擴張到馬來(西)亞,找上認真負責的他。當時,蔡承澤並不熟悉馬來亞地圖,但他憑著一股熱情與膽識,駕著廣告車獨闖,有時一出差就是半年。之後,蔡普中安排他到亞洲煙草公司當營業員,負責分銷到全島的咖啡店。這些不同的歷練,讓他逐漸掌握經營生意之道。
經濟逐漸穩定之後,1953年蔡承澤和呂金英結婚,育有7名兒女,並使他們獲得良好的教育。1968年他與妻子一起創業,於芽籠24巷A成立德華成記,開始了家庭式的紙盒生產。當時樓上是住家、樓下是小作坊,孩子們課餘也一起幫忙。1972年在兩位朋友的挹注下,以16萬新幣的資本額(蔡家佔40%),成立德華紙製品廠私人有限公司。1974年並設立印刷部門,1977年又添購彩色印刷機。在夫妻攜手同心的打拚下,營業額已達50至60萬元。
1979年,畢業於新加坡南洋大學的長子蔡其生(現為新加坡金門會館主席,曾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等要職,他踏實認真、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成功故事,日後再以專文介紹。)放棄深造碩士學位,加入德華行列,從基層做起,逐步帶入新的經營理念及創新作法,讓德華成功轉型,蒸蒸日上,取得今日不凡成就。根據蔡其生的自述,他在1980年初剛剛加入德華的那幾年,想突破原有的框架,借助外界顧問來強化公司的經營策略和管理系統。同時,在1984、85年從父親手裡接過公司的管理權之後,為了帶領公司前進與發展,蔡其生也到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了「現代管理課程」,以便改造傳統家族企業的形象,邁向專業管理。
在蔡其生的努力下,1994年德華工業掛牌上市,1995年在印尼投資生產廠房,生意蒸蒸日上,並榮獲新加坡優秀企業之一。2000年,位於新加坡新海岸的班單環路、占地19,137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達36,320平方公尺、樓高六層的「德華概念中心大廈」(Techwah Idea Centre,簡稱TIC Tech Centre)啟用,標誌著德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建築物內寬敞、明亮、和諧及簡潔,大廳並有一個很特別的雕塑,螺旋造型,會隨風轉動,向上旋轉時,代表著企業向上提升與發展,轉動另一個方向時,則蘊含著向下扎根的意思,左右旋轉象徵公司隨著環境的變動而改變自己,中間有個不變的、固定的圓形基礎,代表公司的核心價值,這個雕塑體現了企業成長中變與不變的哲理。
蔡承澤以開放的方式培養下一代的接班人。他常常主動了解其生有什麼樣的想法,同時也指導兒子要如何做生意,特別是強調誠實與信用的價值觀。蔡其生回憶著一件父子互動的往事:「加入德華不久,父親帶我到日本參觀一個印刷包裝設備的展覽會,從名古屋到東京的火車上,父親向我講述了小時候在金門的童年生活以及自己初到南洋的經歷,那段曾經天天划著小船在加冷河一帶兜售咖啡茶水的故事,在寄錢回家給金門祖母時,就在信紙上畫了兩支船槳來講述他在新加坡的工作情況。後來父親在新華紙製品廠工作時,因為勤勞受到老闆看重,不但要踩三輪車去送貨,還要送老闆的兒子去上學。 但就在這個階段,他打下了日後做紙盒的技術。遇到金門同鄉之後,介紹擔任香菸銷售員,每月四百元的工資。但父親常常在想,這樣僅夠七個孩子餬口,但接下來的教育費怎麼辦?於是決定與母親一起創業。」在那三個小時的火車旅行中,當講述到創業及生活的艱辛時,「我們父子倆便相對流淚。我從來沒有看過父親流淚。這對我是一次很大的感觸。」就是因為這樣,蔡其生謹記父親的期望,繼承了不屈不撓的性格,腳踏實地,追求理想,開創了德華的永續發展。今日的德華,不僅是一個傳統的印刷與包裝產業,更跨足價值鏈、後勤服務、數位網絡等科技新事業。這樣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可謂結合了華人傳統美德及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值得所有企業學習。
移民第一代的蔡承澤,飄洋過海來到異鄉,創業維艱,憑藉著「誠義勤慎施」的信念,為德華工業扎下了深厚的基礎,也為後代子孫樹立了身教的典範,令人感佩。
(本文改寫自浯江夜話的〈扎根茁壯〉一文。)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