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將不怕死 英雄豈能還──入祀太武山忠烈祠 劉鼎漢將軍英靈永戍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釷鵀。
點閱率:1,653

中華民國一百年,他的部下被送進了忠烈祠;中華民國一零七年(八二三砲戰六十周年),他也被送進了忠烈祠!
  他,就是劉鼎漢將軍!一個愛妻子、愛孩子,卻把祖國和伙伴看得比妻子和孩子更重要的軍人。
 「大將不怕死,英雄豈能還!」曾在八二三戰役中出此豪語的人正是劉鼎漢將軍。他是「古寧頭戰役」的第十一師長、「八二三砲戰」的金防部首席中將副司令官。他已經在砲戰六十週年的「九三」軍人節當天入祀太武山忠烈祠;金門,成了他英靈永恆的戍處。
劉鼎漢字「若我」,筆名「金軍」,原籍湖南省酃縣。生於一九一一年(民國前一年),卒於民國八十九年。他能文能武,能戰能詩。他的新詩〈戰羅店〉曾被女文學家謝冰瑩等人稱為:「偉大的戰爭文學」。其中一段的內容如下:
  「太陽出來了,鮮紅地昇出地平線,比平常大,比平常紅,大地也成了血的世界,我們無力地疲乏地荷著槍浸在血泊裡,可是敵人的炮火增加了我生命之力,於是我們重新做工,重新放哨……」。
  對日抗戰時期,劉鼎漢曾經因為守望黃河及參加長沙會戰立功,戰後還獲得抗戰勝利勳章。
  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大戰之前,劉鼎漢的第十一師以第十八軍的前衛增援金門。他的師被高魁元軍長「分割使用」,命第三十一團增防大嶝;經全力逆襲,陣亡了官兵三百六十員(後來以警衛營增補),但也延緩共軍進犯金門。
古寧頭戰役後期,胡璉接手指揮,調整部署,督陣反攻,直至克復。此役,島軍殲敵兩萬,自損五千,論規模雖是小型殲滅戰,但在戡亂頻頻挫敗的情勢中,卻有扭轉乾坤的非凡意義。其中,三十一團殲敵三百多人,俘虜四百餘人,但警衛營也傷亡殆盡。
古寧頭大戰之後,劉鼎漢在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九日的日記上寫道:
「……一個軍人戰死是他的行程,也是他的光榮,我們流的淚是為他們死得光榮。」「參戰的將校都在稱功、都在撒謊……」「……戰爭的別號就是錯誤加上錯誤,不過誰的錯誤少,誰就勝利……」。
對於金門古寧頭大捷,他認為勝利是所有部隊拚鬥得來的;在中共方面則因為輕敵,應了「驕兵必敗」那句話。
劉鼎漢將軍還為在古寧頭戰役殉國三十一團官兵寫了〈墓誌銘〉詩並勒石為記。詩中有:
  「我們是你們的後死者」「你們是我們的敬慕者」。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戰役,金防部三位副司令官中彈殉職後,劉鼎漢奉命接任首席副司令官。他輔佐胡璉將軍取得勝利,但連續四十四天的砲戰停火後,胡璉奉命返臺治病,化解了「通匪」的謠言;他代表將領們返臺探望胡璉,卻招致「臨陣退卻」的欲加之罪,後來成了金防部唯一沒有在八二三砲戰被敘獎的將領,還被「明升暗降」。
民國一百年〈墓誌銘〉詩隨著「忠魂塔」的殘碑出土。經劉鼎漢將軍長孫劉國青奔走陳情,殘碑已被保存在古寧頭和平紀念公園;三十一團陣亡官兵已入祀忠烈祠;胡璉建請頒給劉鼎漢的「陸海空軍甲等一種獎章」已於一○四年獲得追贈--雖然足足晚了五十七年之久。
今年(一○七年)是八二三砲戰六十週年,太武山忠烈祠按例於九三軍人節舉辦秋祭;不同的是,秋祭前多了劉鼎漢將軍入祀忠烈祠的儀式。參加的人有劉鼎漢將軍的次子劉宜平、三子劉石平、次女劉樺林等,以及劉國青等第三代、第四代遺族,另外還有金防部的現役將士。
劉宜平、劉石平表示:入祀忠烈祠,讓父親在天之靈得到安慰,我們後代子孫也感到無限光榮。父親把自己奉獻給國家,母親早逝,我們是阿姨、叔叔等長輩拉拔長大的。印象中,父親行事嚴明,把理國治家分得很清楚,以國家為重,以家為次。一直到他退休,我們才慢慢與他有所相處……。
噙著淚水,劉國青哽咽地說:民國一百年把爺爺的部下送到忠烈祠;民國一○七年,把爺爺送到忠烈祠!此刻心情非常激動……,感謝大家……!
他說,金門這塊土地對祖父而言,意義非凡。從大嶝,到古寧頭戰役,到八二三,他為島,為國而努力,如今能入祀金門忠烈祠,至為妥適,也是至高榮譽。(十一師是劉鼎漢將軍在軍中的家,胡璉將軍則是他最敬重的長官。)能在這邊追隨胡璉將軍,是祖父的畢生心願!
劉國青表示:祖父系出第十八軍。第十八軍的精神就是不爭功、不諉過(不貪財、不怕死、功則相讓、敗則相拯)、坦坦蕩蕩,有人說他們是「傻子」,但他們才最值得我們景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