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教師節憶恩師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2,139
字型大小:

就讀大一時,本班班刊尚以打字蠟紙書寫,而後手工油印,班上學藝兼主編要我擔任美工、負責設計插圖刊頭,在同學謙讓之下,只好濫竽充數、勉為其難應允,任教「公民教育」教授陳光輝恩師,在接到本班班刊後,竟然當眾誇我有藝術天分,讓我受寵若驚、頓時羞赧耳赤,完全不敢置信,想必是老師錯愛了!「一本班刊」從此結下師生不解之緣。
真的是「緣分」使然,老師接「二」連「三」擔任本班大二、大三兩年的導師,見面的機會更多了!大二時,老師帶領系裡學生參觀臺北「芝山巖」,老師要我抄下碑文,既是碑文,回校後便嘗試以在「述美」跟陳諸葛同學學的一點隸書皮毛,全文以極不成熟的隸書體手工繕寫油印給系裡同學,實在「見笑」於人,所幸同學似乎也「毋甘嫌」。
大三時有「公民教材教法」必修課,老師為求突破與創新,要我去學裱褙,以期應用於裱褙圖片、圖表等教具,當年師大周邊的裱褙店就有好幾家,我常藉故去跟裱褙師傅聊天,一面問長問短,一面「偷學」,且要常換店家師傅,以免被起疑心,學了一陣子之後,總算學到一點入門技巧。然而光有技巧仍嫌不足,也講不出所以然來,乃開始閱讀裱褙方面的書籍刊物,才知也是一門學問。為讓系裡同學能在教材教法上應用裱褙藝術,老師要我發表文章,一篇難登大雅的〈裱褙教具的理論與製作〉就在系刊「獻醜」了!
未畢業之前,老師每在上教材教法課時,要我一面指導系內學生裱褙,先教乾裱再教濕裱,老師向來公私分明,絕不讓我「做白工」,當天晚上一定請我至府上用膳、並送我珍貴書籍,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此乃天經地義,然而即使我再三推辭,也無法婉拒老師的盛情與美意!
畢業前夕,正為分發學校選填志願傷透腦筋,老師深知學生之苦,竟主動為我推薦學校:「板橋重慶國中校長是我學妹,辦學認真、績效卓著」,要我帶著推薦函及大學成績單拜訪校長,校長說:「陳教授介紹的學生都很優秀,你是分發臺北縣成績最高者,我願為你報缺,但你一定要來。」我說:「校長為我報缺,已感激不盡,豈可失信變卦」,也因此與重慶國中結緣。
民國67年,本校舉辦全縣性公民科教學研討會,指導教授當然非老師莫屬,本校由二位老師擔任教學觀摩,一位是我,另位是方學姊,來自全縣公私立中學教師近百人,環坐教室周邊,個個凝神諦聽,令我膽顫心驚,在專題演講時段中,老師要我演示乾裱、溼裱製作過程,並在現場展示一系列的成品,在老師妥善的指導安排下,掌聲如雷、佳評如潮。
每當需要指導學弟妹班級裱褙教具時,老師便打電話來向校長「借人」,我便義不容辭地回母校。另外母校張霄亭教授是我大三時「視聽教育」課老師,張老師在華視「空中教學」節目任教,老師也特別推薦我上電視教裱褙教具,此生能上電視教學,也是恩師促成。
最巧的一次是老師要我回母校「中等學校教師研習中心」教一班在職教師進修班裱褙,當老師在臺上解說時,我一直注意臺下一位似曾相識的老師,藉著下課時間前往請教,果然是我讀金門金城國中的教務主任、也是我的地理老師──梁炎光恩師,時任苗栗造橋國中教師,他鄉遇恩師,人生一大幸,陳老師知情後要我將現場這幅加裝軸桿軸頭、畫貼繩圈、花紙裝飾後完整呈獻梁老師,師生相會,相談甚歡。
民國80年,老師向教育部推薦我擔任國中公民科課程標準(今稱課程綱要)修訂委員,由毛高文部長頒發聘書,老師兼任召集人,委員計有15位,其中二位國中教師代表(另一位是大學同班韓青菊),二位國中校長代表(北、高各一位),其餘為本系教授及專家學者組成,每次開會,均報公假、且發出席費,在最後全國分區座談會階段,本擬派我擔任東區(花、東)座談會負責人,我面有難色、告訴老師難處,老師二話不說,立即答應:「好的!東區我去,北區你去。」待課程標準修訂告一段落,老師又推薦我編寫教科書、教師手冊及擔任「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且已接到聘書,我以學校課務繁重、擔心耽誤教學為由向老師稟明,老師廟堂之量,也不勉強,要我立即退回聘書。每想老師這麼抬舉我、處處提拔我、給我磨練機會,豈料「朽木不可雕也」,一一被我婉拒,真是「大逆不道」。
畢業數十年,如今回想老師教學,聲如洪鐘、鏗鏘有力,學識淵博、幽默風趣,尤其特殊的鄉音──「公民教『幼』(育)」、「『魄』(拍)電影」,尖銳的腔調常成學生模仿秀。雖然事隔久遠,仍歷歷在目,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眾所周知,大學生佩服的教授並不多,只有真才實學者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老師即是一位學者型的教授,真正下功夫做學問,每天上完課後,不是回家,而是走進研究室,孜孜矻矻、鑽研精深,連晚餐都是師母親自送來的愛心便當,直到校舍熄燈「打烊」,老師才真正下班回家。曾有外系學生見到老師在關樓下鐵門,還問老師是否校舍管理員,老師也幽他一默:「我只是這棟大樓的管理員。」勤奮如此,讓我想起唐朝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正是老師的寫照,老師以研究室為家,韋編三絕,不僅是學生的最佳典範,也讓學生汗顏!
《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因而老師常提醒學生:「一位老師如果幾年不進修,將會落伍」,誠然,時代的巨輪不停向前推移,知識的演進不斷推陳出新,而老師所教的學生都是未來中學教師。老師說:「自學生時代起,便養成每天閱報讀社論的習慣」,無怪乎老師文采不凡、識見卓越,應是長年累積的功力。因此,老師要我們時時吸收新知,讀報剪報,並印製專用剪貼紙,真是用心良苦!許多學生日後養成剪報習慣,應該感謝恩師。
畢業以後,老師仍一如往昔,時常來電關懷學生生活,也常找畢業學生閒話家常,學長鄧毓浩教授、本班韓青菊、林珠同學和我,與老師、師母聚餐數次,都是老師堅持買單。直到後來,老師只要來電邀約,我便藉故推辭,實在是不能讓老師一再破費。
長年以來,年底固定寫張賀年卡向老師拜年,寥寥數語,卻換來老師的諄諄之言,「讀書破萬卷」的老師,真是「下筆如有神」,老師的用心,隨處可見;老師的文采,躍然紙上,不論是聊天或書信,令我獲益良多。
老師近年行動不便,又住四樓公寓,但依然好學不倦,常來電指導,一談近小時。記得某日,聯合報刊出一篇臺大教授薛承泰(前福建省主席)大作,老師立即來電:「這篇寫得好,看了沒?」老師的治學精神,正如孔子所言:「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每隔一陣子便以掛號寄來老師新著,我也回贈拙著「浯島情懷」三冊,懇請老師賜正,老師閱後建議我研究金門民俗及社會變遷,並說:「人的腦力可以寫到八十歲,不要中斷、不要懈怠!」老師終生學習、積極進取的精神,實令學生嘆服!
今年三月,五位大學同學及學長鄧教授相邀拜訪老師,我們先在餐廳午餐,於下午時分抵達老師府邸,老師與師母早已切好水果、備好資料,盛裝歡迎我們,見到老師除行動不便外,精神矍鑠、記憶驚人,前塵往事,歷歷如繪。能再度親聆老師「上課」,彷彿時光倒流,並贈送每人珍貴禮品及去年二月出版的《陳光輝教授著作目錄》,犖犖大者,殊為可觀,著作等身,嘆為觀止!
詎料今年八月初,頃接桃園永豐高中退休校長韓青菊同學來電:「陳老師上個月28日走了!你知道嗎?」晴天霹靂,無法接受。然而韓同學嚴正的口吻,實不容置疑。一代學者就此隕落,一輩子的恩師就此永別,深感惋惜與不捨!
老師生前謙遜,身後依然低調──不發訃聞、懇辭花圈、賻儀,然而經由系裡教授、學生的互報訊息,公祭當日,不僅座無虛席,又加三排折疊椅,足見師友學生對老師的敬仰與感念!在儀式中,老師長公子追憶父親,數度哽咽!同窗好友李行名導演及學生張教授代表系裡致詞:追憶老師生前種種,情節感人肺腑,現場無不動容!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不僅是我大學及研究所課程內的恩師,也是指導我一生的恩人貴人,時時提攜我、處處寬容我,師生結緣持續數十年,師恩浩蕩,如山似海,如今失去了指引方向的明燈,缺少了暮鼓晨鐘的叮嚀,令我方寸失據、悲慟不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