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域性的金門俗語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2,680
字型大小:

拜讀圖書館內各地俗語、諺語大作,在閩南俗語方面可說琳瑯滿目、精銳盡出,由於同源同語,臺金各地閩南俗語大致相同,只有一些因地制宜產生的俗語為他地所無,這種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俗語,各地皆有一些,金門亦不例外。
金門雖為蕞爾小島,然俗語之多卻浩如煙海,若從起源的地區與流傳的範圍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全面性、普遍性的金門各地通行的俗語;一是地域性、獨特性的僅局部地區適用的俗語,這類地域性的俗語,它是源起於各村落或數村落群,根據當地的特殊性而逐漸發展出來,本文著眼之所在即是循此方向去探索。
首先就從浦邊村談起,由於自幼生長於浦邊,對浦邊村落的俗語知之甚詳。浦邊村民的信仰中心「蓮法宮」,每年農曆九月廿四、廿五日廟慶,是浦邊最熱鬧的日子,人聲鼎沸、鑼鼓喧天,為了這一天能風風光光招待貴賓親友,浦邊人是「儉腸凹肚,為著九月廿五。」平日節衣縮食,才能在當天打腫臉充胖子。然而仍然不符眾望,被外村人譏為「浦邊人驚人食,看戲穿柴屐。」意即因為怕人家吃,所以三天的戲齣皆在雨中進行,至於穿著木屐看戲,才不致淋溼鞋襪。殊不知「秋風秋雨愁煞人」,請看「九月廿五,毋風也雨。」東北季風一波波,陣陣秋雨不停歇,實非普邊人孤酸小氣,而是天公不作美。這三則浦邊所獨有的俗語,全是浦邊廟會發展出來,他村未必耳聞。
自幼母親對我再三叮嚀,要我別以手指指蛇,否則會生「蛇花」,母親說:「指天指地,毋通指蛇會生蛇花。」肇因於浦邊有位鄉親,手足皮膚如蛇皮花紋,為免重蹈覆轍,見蛇戒慎恐懼。本則應是浦邊專屬的俗語,有其人才有此語。
「食乎飽,穿乎燒;來去劉澳予人招,一日一副豬腰。」父親每天抹油梳頭,出門之前常會道出此語,劉澳距離我家進在咫尺,入贅的福利令人嚮往,不知這句是浦邊所獨有?還是父親自創自娛?
浦邊居「六甲」之一,「六甲」之名,名聞全縣,無人不曉,「鶯山廟」是六村共同信仰的中心,六個自然村如兄似弟、親如家人,因而衍生出「浦邊公,劉澳嬤;呂厝孫,後宅囝;長腹內偷生囝,洋山拍鑼講無影。」兒時便已耳熟能詳、琅琅上口,何以六個村落有長幼輩分之別?是否有其歷史淵源,或純屬戲謔之作,大概也只有「六甲人」的上上一代才能瞭解個中幽微。
鱟是金門特有的動物,成雙結對,故又稱「夫妻魚」「鴛鴦魚」,應是近年逐漸稀少,才列入保育類動物。昔日尚無這等觀念,幼時曾見三舅父自海中捕回的大鱟小鱟,所以不足為奇、也無人珍惜。然而母親說:「掠鱟公,了空空。」「掠鱟公,衰三冬。」「掠孤鱟,衰到老。」「掠鱟母,無地處。」這一系列有關鱟的俗語,無論抓鱟公或鱟母,皆會帶來不幸後果,應是不忍拆散其恩愛之情,才創出這類俗語,勉人意味濃。在所拜閱的臺灣俗語書籍,未曾見過這四則,因而大膽假設,唯有在產地的金門,才能創出他地所無的俗語。
「刺查某,嫁後浦;後浦無人『池』(借音)(要),嫁下市(夏墅);下市無人池,才去嫁賣肉的做細姨。」未婚女子選擇婚配,基於嫌貧愛富的心態,將夢寐以求的後浦富商列為首選,孰料未能如願;退而求次地選擇以討海維生的下市人,仍未如願;只好委曲求全地嫁給豬肉商當小妾。本則重在警戒兇悍女子,以賢德為重,所用村名,全在金門,算是道道地地的金門俗語。
早年城鄉所得差距大,影響所及,婚後女子勞逸懸殊,試看「欲嫁過西一枝芒,毋嫁過東一個人。」金門若以地理中心為界,過西指金城後浦,多以經商為業,生活富裕;過東則泛指東部村落,多以務農討海維生,生活清苦。職是之故,寧選富都之芒,也不嫁窮鄉之人,真有「人不如草」之嘆啊!
「姓許,住後浦。」承上之句,後浦為金門首善之區,政商名流匯集之地,若是姓許又家住後浦,表示此人並非等閒,此語一出口,雖在自我介紹,但頗具震撼力、炫耀性,他人總會刮目相看。
「阿兵哥,錢多多;買糖給阿婆,阿婆跳舞無關係,阿嫂跳舞發脾氣。」這是一則具有時代性的戰地俗語,在軍民一家親的年代,有薪階級的阿兵哥買糖果請客也是家常便飯,然而是否另有所圖進一步地想要邀伴跳舞,阿兵哥心裡有數,至於舞伴,阿婆不予計較,阿嫂則大發雷霆,當然阿兵哥「醉翁之意不在酒」,年輕貌美才是心中目標。母親唸時,總是國語方言相混,這種鄉土味濃的國語是當年潮流,母親稱之為「番簽撒米」,即會說的字用國語,不會說的用閩南語,且是不標準的國語,常令旁聽者啼笑皆非。
在臺灣俗語書籍中,意外發現二則金門地方性的俗語,一是「金門雞,看到飯粒仔著拍咯雞。」昔日百姓三餐地瓜,只有阿兵哥才有大米飯可吃,人且如此,何況是雞!因而見到飯粒,欣喜若狂、驚呼連連。本則應是作者來金服役見狀後抒發所見。另一則是「金門城的肉豆。」肉豆屬豆類植物,豆莢纍纍、豆粒紛陳。以此形容女人強勢、嘮叨不休、無所不管。換言之,符合這些條件者便以此稱。本則應是作者得自金門鄉親口述,外地人如此用心記錄,值得學習。
另一類則是透過俗語來了解各村落、各地方的特產或特色,例如「烈嶼芋,毋免哺。」烈嶼芋頭在金門首屈一指,濃香四溢、入口即化,吃過的人讚不絕口。在參閱楊天厚與鄭藩派兩位老師大作之後,得到幾則家鄉獨有的俗語,「盤山好菜脯,榜林媠查某,東洲好車鼓。」三個村落各有擅場,值得推廣。「青嶼張,官澳楊,西園蚵仔(氵常)。」前二村落的主姓各為張、楊,為求押韻,就以西園盛產海蚵來搭配,而西園的主姓是黃,此三村落相鄰,同屬金沙鎮述美國小學區。
早年金門地方戲頗負盛名,如「古寧頭高甲戲,何厝歌仔戲。」經常配合廟慶巡迴各村落演出,觀者如堵、佳評如潮。記得大妹小學同學陳秀英即演過何厝戲,風靡一時的地方戲惜因電影電視的發展而逐漸沒落。
再來看看各村落的建築景觀,有人說:「青嶼祖厝,官澳宮。」或說:「金門城宮,瓊林祖厝。」還有「西村祖厝,庵邊宮。」金門的宮廟祖厝,犖犖大者,數量可觀,這些約定俗成的俗語,應是一致公認的說法,想必各有特色,若要一探金門廟宇宗祠的宏偉壯麗,不妨走訪這些村落,保證不虛此行。
而洋樓大厝最有看頭的應屬前水頭與山后,民間俗語早已公推「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有山后富,無山后厝。」如今前水頭得月樓洋樓群一帶及山后民俗村已是遠近馳名的觀光勝地,順便「推銷」一下浦邊的歷史建築數量為全縣第四,值得一遊。
古人云:「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又云:「一莊一俗」。風俗民情之不同,自然衍生出差異性的俗語,這即是地域性俗語產生的緣由。
所謂「物以稀為貴」。同樣地,俗語也具這種特性,一般臺金各地共通適用的俗語,如汪洋浩瀚、不足為奇,也不易失傳,反倒是流傳的範圍愈小者,愈鮮人知曉,這類稀有珍貴的俗語,若無善加保存與發揚,將是快速流失的一環。若能逐村逐地進行搜羅採訪,或有豐碩的成果,或可編成一本為數可觀的《地域性的金門俗語》。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